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弓余侃车:我的买车观念的进化 自我检讨的过程

时间:2024-07-15  汽车商务网  张智

    作为汽车行业的老人,经常被人让推荐,买什么车。最初,非常简单。中国的轿车品牌不超过一巴掌。什么桑塔纳、捷达、雪铁龙、夏利,在这里面挑选很容易。回头想想,这个二三十年,推荐也是不断变化的。

二十年前,我的劝告:不买国产车;

十年前,我的劝告:不买国产的日系车;

现在:我的劝告:不买什么新势力的车;

下面说说当时的想法。

一、二十年前,我的劝告:不买国产车

20多年前。我给朋友们推荐是买合资车。不推荐买自主品牌的国产车,说起来比较自私,但是我是亲眼看到自主品牌的那些车的偷工减料,最简单的一个事例,你们看看街上跑的汽车前后保险杠,只要是有裂纹的,基本都是自主品牌的或维修后市场的。为什么,因为汽车设计中,保险杠需要既要有一定的的强度,也要有一定的弹性,所以合资厂家当时都是用进口塑料,而自主品牌为了降低成本,一般都是用回收塑料,这两个出来在法规上都合格。但一旦磕碰、尤其是冬季,合资车的保险杠只是一个坑,甚至过一段时间还能自己恢复,而自主品牌的保险杠就可能破裂有裂纹。这是看得见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我从来都是建议我的朋友们能不买就不买。当然,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也可以理解,毕竟同样大小的车,便宜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自然不能用完全一样的材料、一样的供应商,否则,肯定撑不下去,活不到今天。但是这些自主品牌用他们极致的性价比征服了一批以车作为谋生工具的人,也占有了一批市场。当然这个市场是很小的,基本上是在10万元以下打开了一个缺口,但这个缺口以我的感觉也是合资品牌的有意放弃,因为他们不屑于涉足15万元以下的市场,他们看中的是15万元以上甚至20万元以上的利润丰足的市场,那些苦活累活,还是让自主品牌干,这就是我20年前对汽车市场的认识。我知道,从所谓的爱国主义来说,我做的有点差劲,所幸自主品牌很争气,让这些成了过去时。

QQ截图20240715055307.jpg

二、十年前,我的劝告:不买国产的日系车

到了十几年之前,我给朋友们推荐不要买日系车,所谓的不要买日系车,具体来说就是不要买日系的国产车。为什么?因为日本车企充分研究了全世界各国的政策法规方方面面。他们在中国可以在后保险杠内贴泡沫塑料就敢推向市场。而这个泡沫塑料严格说是应该用钢板、铝合金来做防撞钢梁的,他们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当时中国的法律法规没有严格的要求,既然没有要求,他们就敢糊弄。具体的厂家的名称我就不说了。但是我是亲眼看见这个日系品牌的车,外保险杠揭开以后,中间的一条应该是防撞钢梁,防撞铝合金梁的硬件变成了泡沫塑料。

再一个我是看到本田奥德赛的一个案例,当然这是第二代的奥德赛,在门的内侧有一条焊缝,居然是用一条黑布条遮盖的,这种糊弄简直是匪夷所思,所有的这些偷工减料都发生在中国制造的日系车,在美国那种案例制的国家,因为你的一个产品的失误,动辄罚款5,000万一个亿美金的情况下,他们是不敢的。

所以我在当时给朋友们推荐说,第一不要买国产的日系车,如果你要买,那就买大一点的日系车,如果你条件还高一点,那就买进口的日系车,因为既然日系车能够在美国这样的国家,欧洲这样的国家开疆拓土,就说明他们的产品没有问题,出问题的一定是人的主观的观念、想法。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三、现在:我的劝告:不买新势力的车

到了这两年,我对买车的推荐是:新势力的车不买。

我的理由是这些所谓的新势力基本上都来源于IT企业或者是网络企业,他们对车的理解,对车的想法,和传统车企是不一样的。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了对生命的敬畏,对汽车本源的敬畏,片面的把汽车理解为电视、沙发、大冰箱,这是绝对错误的。汽车的本源还是以动力带动车轮转动的移动的工具,其最大的问题是人坐在里面,安全是第一位的。尤其是看到前两天某一家新势力的车企的一个高管,居然说车是工业产品,工业产品就免不了有问题的,出了问题就投诉就完了,解决就完了。车如果没有问题,还要质量售后部干嘛?这种言论,简直就是一派胡言,是对生命的极大的不敬畏,是对消费者的极大的蔑视。在他们的眼里面,汽车出问题就和电脑出问题一样,死机,关电门重启就是。但是他们恰恰忘记了,汽车一旦出问题,有可能就撞上了另一个车,也有可能就翻下了山涧,有可能就出现无数的想不到的问题。最后是车毁人亡,每一条生命都是鲜活的,绝不是他们眼中赔个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推诿责任就能解决的。对了。我还想起一个新势力的高管这么说,他们这车为什么刹不住?因为他们超过了120 公里、150公里,已经超过了物理的极限。这里面就要问一句,如果超过了物理极限,你们的软件没有一点的预防吗?没有一点的提示吗?为什么坐等着我们这些车主出问题,这些不是你们的bug吗?我总觉得片面强调我的 AEB只能提供0~80公里,什么什么的?理由都是牵强附会。既然我们国家的高速公路限速120公里,理论上可以在144公里之内合法行驶, 那么推出的所有的自动驾驶就必须在0~120甚至0~144之内都可以使用,否则就是不负责任。有人说了,你这种传统观念的人,你就没有资格使用这些高科技的设备。这就不对了,不能宣传时说得天花乱坠,一出问题,就胡乱推诿。高科技的设备要么不推出,推出就要经得起考验,以普通消费者的普通需求为基础,否则就是草菅人命。

新势力造车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把车主当成了试车员,靠车主跑的里程积累数据,不断更新迭代。在智能驾驶上,这种思想是危险的,车主无形中成了小白鼠。

例如:去年年底,一辆新势力的汽车在广东清远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车辆A/B柱全断,车顶直接镂空,造成两死一重伤。

今年5月份,一辆新能源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功能系统,系统因检测到广告牌上的小货车图片进行介入,突然急刹导致追尾,还没上牌的新车秒变事故车…

2021年3月,在美国密歇根州,一辆新能源汽车在自动驾驶时,撞上了一辆横穿公路的货车,原因时没有识别出这辆白色货车是汽车。

凡此种种,都说明,自动驾驶还远远没有成熟,更不能大规模推广。

QQ截图20240715055342.jpg

四、未来买什么车?

无论从社会责任还是个人利益,都必须是新能源汽车,这毋庸置疑。但有几个前提:

其一,目前我推荐买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首选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等等;因为他们在和外资品牌的苦苦鏖战中,经受了各种毒打,对汽车这个独特的产品,对汽车消费者,对品牌都有了刻骨铭心的敬畏。也许当年也曾经年少轻狂,也有过“瓜菜代”的不堪过去,但在全球市场的搏杀中,早已成长,他们的产品即使不突出,不让人眼前一亮,但他们推出的产品肯定不会犯常识性错误,不会出现基础性错误 。

举个例子,某家新势力高管激动地昭告天下,他们的一款SUV,为了美观,为了更像电动汽车,将他们的发动机进气口改在了大灯附近。我就奇了个怪了,SUV的进气口,不是越高越好吗?!不是进气越顺畅越好吗?!让功能向颜值让步,我们是做工业品还是工艺品?就这种理念造出的车,你敢买吗?反正我不买。

其二,在电池续航没有超过1000公里之前,不考虑纯电汽车;

其三,什么时候新势力的汽车企业昭告天下,这个一定要昭告天下,你们的自动驾驶产品出问题,厂家负责。那么,就是我推荐买新势力汽车的时候。

弓余侃车:技术路线的选择决定了汽车企业的未来

弓余侃车:比亚迪、吉利、长城、小米 谁能笑到最后?

弓余侃车:合资车企销量、利润双降 中方应有偿出让股份

弓余侃车:面对出口大潮 建议国家设立出口汽车保护基金

弓余侃车:燃油汽车 还有未来吗?

弓余侃车:一手好牌打得稀碎之长城汽车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