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2025过半①:最终清算 还是算了 大家都不容易

时间:2025-07-02    谢人杰

卷首语:

破卷立新,中国车市价值重生。

一边是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另一边是新格局喷薄而出,在撕裂与重构中,中国汽车正经历一场价值觉醒。

20250702_050236_001.jpg

价格战已触达临界点。主管部门接连发声反“内卷”,车企集体缩短供应商账期至60天,比亚迪突然叫停一口价,政策与市场的双轮纠偏,宣告了“以价换量”时代的终结。

市场彻底换了新天地。新能源渗透率攀至44%,中国品牌市占率68.8%,“合资新力量”酝酿东山再起,中国技术反向输出。

下半年战局已清晰:政策从补贴刺激转向生态筑基;企业从份额厮杀转向技术卡位。生死竞速中,中国汽车正撕掉廉价内卷标签,向技术普惠与全球规则跃迁。这场价值重生的战役,没有退路,唯有向前。

2025年上半年汽车业内大事小情,比过去两年加起来都多。这个“多”并非指的数量,因为谁也没法规定什么样的才叫“事”。这半年发生了很多前所未有、刷新三观的事,不仅带来强烈印象,还预示着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脉络。

战报和战线

简单说,竞争态势接近终局。未来5年、10年的格局,基本就取决于现在的情况。

在这一点上,大家恐怕有共识。现在业内就算打口水仗,都直接点名讨伐,公然抱团,党同伐异。可见到节骨眼上,绅士风度早让位于生存危机感了。

20250702_050236_002.jpg

整个国内市场,像个压力锅,总销量还在增长,但距离“开锅”已经不远了。关键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的高歌猛进,有的像个小怨妇到处数说对方的不是。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非要说对方不讲武德,上一个这么讲的是马老师。马老师是什么形象,大家都晓得。

不要被车企的销量数据骗了。销量数据好比战报里的歼敌数字,虽然不像后者那么容易粉饰,但也可以作假。“零公里二手车”就是这么来的。虽然这事网上讨论的很热烈,但来源就那么几样:平行出口转内销、几个品牌高管合谋骗老板、垂死挣扎的品牌大甩卖,当然还有骗补。现在国补都针对消费端,需要“穿马甲”,成立租车公司什么的,还得做运营里程和数据,麻烦的一批。正经厂家,不会放任自己的二手车打乱自己的价格体系。和产能挂钩的生产端补贴,才是重灾区。但掏钱的地方政府又不是傻子,最多被骗一回。最多就是被内部白手套啃下一块,无伤大雅。

20250702_050236_003.jpg

一说市场,大家重视的是销量、营收、毛利率、扣非净利润等财务数据。这本没有错,但更直观的观测对象是产能实际利用率(CU)。这是实际的战线,产能规划可以拍脑袋,实际生产总不能再拍,一定是按单生产或者按照短期预测生产,生产多了就只能让产品晒太阳,放不下还得花钱租地方晒。

但实际上产能利用率是一笔糊涂账。有数据说奇瑞(98.3%)、比亚迪(86.7%)、长安(72.4%)、吉利(64.4%)是销量百万以上集团里面产能利用率前四。但也有数据说,比亚迪产能利用率都到160%了。

其实产能利用率的定义,界定向来不清晰。如果产能按照单班算,生意好的车企,利用率可能超过100%。设计产能其实还涉及生产线节拍问题。用产量除以设计产能,这个数字不必认真,观其大概即可。

20250702_050236_004.jpg

其实不用数据,只要看谁仍在风风火火挖坑做基建、扩产能,谁声称不再新建产能,甚至现有产能都只能“五存其一”。嘴硬没用,冷暖自知。都说小米破防了,迎来至暗时刻。从去年起一直打顺风球的小米,确实不大习惯流量反噬,就连热搜都买的缩手缩脚,但人家二期建设仍在如火如荼。

今年的格局决定以后

不管怎么样,至少能看出路数,至少今年,民企的市场普遍表现好于国企。问题是民企方差大,好的吃香喝辣,一言不合就能影响市场格局。挨骂、被围攻,并不能改变这一点。盘外招挨得越多,越说明动了别人蛋糕。混得差的,基本上沿门托钵。地方政府为了就业和工业资产盘子,也得捏着鼻子救,即便知道新增投资都扔到无底洞里。

国企就不一样了。国资委还是有人预判了形势,认为至少三大央企有必要整合为一个大集团,强化竞争力。但这只是一个声音,不代表决策。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大家也都看到了。如何剥离“钝资产”是最大的难题。所谓“钝资产”,就是不赚钱的资产(产能、研发、品牌等)。放在那每天都在消耗企业动能,但合并起来又必然面临账面减记。

20250702_050236_005.jpg

现在一堆人都在讨论什么央企级别。这是本末倒置,相信上面还是有眼光的,都什么时候了,还计较级别。央企理论上的确有资金成本方面的优势,但市场压根无视级别。现在不是时候,只能说明形势不那么紧迫,不表明这一步不该走。

好几个新势力都发誓今年底前要盈利。为什么是今年而不是两年后,饼往后画压力不是更小吗。大概投资人的战略耐心快耗光了,再没戏可能就要把自己卖了。但现在这个行市,卖不出价。前一阵有消息称高合、威马把自己卖出去了。甭管品牌旗下资产跌到什么份儿上,名义上的接盘侠有了。这类消息不可信。业内至今没有借尸还魂的例子,更无起死回生的法术。极越、还未凉透的哪吒,都一样。

20250702_050236_006.jpg

搞新势力幸存者名单,和未来存活企业名单一样,都是一种跳大神的行为,但大概格局应该差不多打明牌了。一个央企大集团、地方国资委持股的几家里面,奇瑞20年前的海外布局,让其获得了为数不多船票的一张。比亚迪不用说,吉利如果能把前几年收购的战略意图不明确的品牌资产清一清,理理顺,还是有希望的。一个比较有支撑的理由是《台州宣言》比想象的狠,居然把领克和耗费战略资源做起来的极氪重新合并。

大众系能活下来,前提是瘦身。丰田系也可以,毕竟有全球市场收益做后盾。

所有的跨国企业,就怕以财务眼光去看中国业务。赔上两三年就想跑路,跑了不是回不来的问题,而是没处躲的问题。

跨国车企在中国要有定力,韩国人就做的挺好,大不了做海外产能基地嘛。

20250702_050236_007.jpg

华为系、小米系问题不大。前者要试错精简,后者丰富品类扩张。

当然,还有些性能主打、高端主打的品牌,只要把产品集中在高端,低端砍光,还是有搞头,比如奔驰、保时捷等。只要全球品牌资产不倒架,中国就会有拥趸。中国市场纵深极大,就是给未来这些走小众化路线的品牌准备的。

20250702_050236_008.jpg

剩下全球产能做不到200万的民企、国企,都只能自求多福。有些人拿利润率来杠,刚才说了,财务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是专做高端的,自然可以。如果做大众化产品的,量能做不起来没前途。

压制易,出清难

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领先的比亚迪周期性发动价格战,就为了清空边缘玩家。汽车市场虽然竞争充分,但汽车资本市场,并非市场要素主导,里面有很多政策性、地方性、民生性的力量在平衡。这就拉长了出清的过程,徒增痛苦。

至于账期60天承诺这种事,长账期确实毒化了业内气氛,但主机厂有1万种方法不验货,账期压根无法起算。这件事的本身,就是软性监管+舆论施压,投诉平台是个名义上的兜底措施,不能当成常设仲裁机构来使用。如果某一供应商投诉了,他必须做好拿不到钱还被踢出供应序列的准备。账期改善是极大概率的,能不能到60天不大白条,只有天晓得。

20250702_050236_009.jpg

这些自律、输血、舆论准备,都是战术性手段,它改变不了中国汽车市场一个本质:养蛊场。只要全球市场是平的,一些竞争失利看着像病猫的牌子,到外面都跟杀神似的。

一说全球市场,好像回旋余地很大。其实对于好些品牌来说,就是中美两个支点。可以垮一个支点,两个支点都垮,企业很快就跪了。日产就是例子。只要欧美没对自身实力有误判,就不会开放市场,让中国人长枪大戟,一下穿个透亮儿。中企出海,一定是围边角,积累实力,在第三方市场对欧美日韩品牌构成成本优势(要求本地化投资),同时维系对欧美市场的“渗透压”。这很容易让人破防,比如在中国卖20万的车子,在德国卖5万欧元,还把德国老乡香得够呛。这是另一个话题,不展开。

20250702_050236_010.jpg

上半年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中国稀土审批流程,要求用户提交产线、订单情况,并要派驻现场监督员。同时使用同位素手段追踪最终用户情况。大众等德企接受了,申请审批流程顺利,稀土没有被限制(这就是为什么大众系在华业务有保障)。

这些信息都是外媒说的,听着像爽文,国内没有官方证实。鉴定真伪的方法也很简单,看哪一家陷入低速生产或者干脆周期性停产境地,就知道谁还没接受条件。没关系,事教人一教就会。中国从上游先对全球汽车行业兑现绝对制约能力,走在企业前面。能力一直都有,只不过要等美国人先做恶人。不让自由贸易,也可以尝尝限制贸易的滋味,最终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中企更广阔的前景在海外,压力锅开了,必然要用泄压阀撒气的嘛。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