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破卷立新,中国车市价值重生。
一边是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另一边是新格局喷薄而出,在撕裂与重构中,中国汽车正经历一场价值觉醒。
价格战已触达临界点。主管部门接连发声反“内卷”,车企集体缩短供应商账期至60天,比亚迪突然叫停一口价,政策与市场的双轮纠偏,宣告了“以价换量”时代的终结。
市场彻底换了新天地。新能源渗透率攀至44%,中国品牌市占率68.8%,“合资新力量”酝酿东山再起,中国技术反向输出。
下半年战局已清晰:政策从补贴刺激转向生态筑基;企业从份额厮杀转向技术卡位。生死竞速中,中国汽车正撕掉廉价内卷标签,向技术普惠与全球规则跃迁。这场价值重生的战役,没有退路,唯有向前。
2025年行至中场,中国车市发生不少大事。行业层面,“反内卷”进入实操阶段,十数家车企集体递交“投名状”;企业层面,主流车企战略收缩拉开大幕,三家汽车央企整合重组再次提上日程。
虽然六月初消息,东风与长安暂停重组,但随着国资委操刀长安汽车分立升级,三家汽车央企并不排除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性。主要目的则是,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核心业务,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更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国家队”。
国资委对三家汽车央企的考核点明确,主要是两项业务:一是自主品牌,二是智电化(此前只是新能源)。这意味着,接下来谁在自主和智电化上拔得头筹,谁就能夺得主动权。
去年至今,三家汽车央企也一直在整合旗下自主品牌。我们以自主乘用车业务为例,看看其整合成效如何。
一汽:红旗加电、奔腾向“新”
相对于其它集团业务缭乱,一汽集团自主业务条线清晰:乘用车红旗、奔腾,商用车解放。红旗、解放资格老,奔腾则是00后。
2024年,一汽自主品牌整车销售81.9万辆,旗下子品牌均获正增长。其中,红旗销量41万辆,新能源占比28%;奔腾销量15万辆,新能源渗透率达到了55%。
2025年,一汽自主目标直指100万辆,其中红旗50万辆、奔腾25万辆。叠加对新能源考核,这个目标变得不那么容易。比如,红旗新能源目标定为25万辆,翻了一倍还多。
为了实现自主新能源目标,一汽全力推动红旗加电、奔腾向“新”。
正如中国一汽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亦功所言,“智能化的星辰大海,需要以全体系能力为支撑才能抵达。”红旗的智电化,体现于此。
2024年,以阩旗技术“SIGHT(洞见)531”发展战略为指南,红旗纯电平台天工、混动平台鸿鹄、智能平台九章,以及红旗灵犀座舱、红旗司南智驾系统相继发布,预示着2023年开始All in新能源的红旗,正式完成智电化体系搭建。
体系搭建完成,接下来是产品出击。今年全新纯电动中型轿车天工05开了个好头,上市首日订单破万令红旗士气大涨。天时地利人和,红旗需要抓住这个产品大年。
相较于红旗buff叠满,今年奔腾则推出了全新新能源序列——奔腾悦意。悦意主理人方杨用“一汽集团的‘新’造车势力”,来形容这一产品序列在一汽集团中的地位。
按照计划,悦意将构建E、P、R三个产品矩阵,涵盖A0—B级,纯电、电混、增程等多种能源形式的车型。
截至目前来看,其首款车型悦意03以高配低价入市,已经连续三个月销量增长,至5月销量从不到千辆升至3015辆。如果这个势头能够保持,则有望开辟出一条新路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汽奔腾此前产品利润较低,自身造血能力不佳。2022年-2024年,奔腾累计亏损超过94亿元。对其而言,盈利是当务之急。
至于红旗,从“国车”转型“国民车”,它的成绩已经堪称漂亮。如果今年油电“五五开”的销量目标顺利实现,那么“新红旗”的地位就算稳了。当然,红旗即将反哺一汽合资品牌也是很大的加分项。
今年前五个月,一汽自主销量35.4万辆,同比增长4%,新能源销量13.2万辆,同比增长28.1%。其中,红旗品牌销量17.3万辆,同比增长7.3%;红旗新能源销量4.1万辆,同比增长21.7%。
东风:三足鼎立,握指成拳
2024年,东风集团实现扭亏为盈。这让人多少松了一口气,它毕竟是昔日的“二汽”,是国字头造车的一面旗帜。然而虽是央企,实际上它一点也不保守。
细究起来,东风集团应该是资本运作最娴熟的汽车央企了。比如,岚图成立之初就已经打算好了从资本市场输血,这样超前的思路一直贯穿着东风集团的电动化、智能化时代。
但是,东风集团的业务板块也是最令人眼花缭乱的。仅仅叫得出名字的,旗下就有近20个品牌,自主业务也是“剪不断、理还乱”。譬如,东风旗下“差异化自主品牌”,就令人颇感鸡肋。
我们姑且只论“顶天立地”体系内的乘用车自主品牌。分别为:豪华电动越野品牌猛士、高端智慧新能源品牌岚图、老自主东风风神、主流科技电动品牌东风奕派、国民纯电专业品牌东风纳米。
其中,东风奕派源自于东风风神面向私家车领域的新能源品牌,此后独立。东风纳米严格意义上,算是东风体系内部创业的产物。
理论上,风神、奕派、纳米隶属于东风乘用车旗下,岚图和猛士独立运营。然而,岚图和猛士品牌定义和赛道都更为清晰,风神、奕派和纳米则更像是油车与电车、电车不同价格区间的区别,比如:风神价位在10万-15万元区间;奕派价位在10万-20万元之间;纳米则聚焦于10万元以下。
当然也可以理解,当时推出这么多品牌的初衷。一如蔚来、小鹏推出第二品牌,在车企看来,唯有一个全新的名字才更有利于打开一个细分市场。然而,尤其是经济下行时期可能事与愿违。
2024年,东风汽车自主品销量约为137万辆,其中自主新能源销售81万辆,但是,上述多个品牌皆未迈过10万辆大关,除了岚图销量为8.57万辆,东风奕派销量为5.96万辆,东风纳米销量仅为5万辆左右。
东风应该早就意识到资源分散课题。2023年8月,东风集团发布东风乘用车新能源“跃迁行动”,将旗下东风风神、东风奕派和东风纳米三大品牌的商品企划与项目管理集中于集团统一管理。
今年6月26日,东风汽车进一步宣布成立奕派科技,整合风神、奕派、纳米三大品牌资源,官方称目的在于:加速技术落地与成本优化,以“研产供销服”一体化应对市场竞争。
这意味着,接下来奕派科技、岚图科技和猛士科技,将并立成为东风大乘用车的“铁三角”,全面覆盖10万元至40万元以上市场。
那么,这一次的整合能否握指成拳?
以今年前五个月为例,东风乘用车旗下风神、奕派、纳米三大品牌累计销售新车8.14万辆,同比增长18.5%。 其中,东风纳米06上市仅23天大定订单突破了6000辆。此外,6月24日,岚图FREE+预售开启18小时小订量突破了1万辆。
也许,这是个好的开始?
长安:汽车升咖,并驾齐驱
6月23日晚间,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已完成工商更名。原‘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变更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登记手续已全部办妥。
不必纠结于这个奇怪的名字,你只需清楚,在与东风的重组博弈中,长安汽车实力占了上风。这也是这场重组大戏经过四个月,戏剧性按下暂停键的关键。
实际上,长安旗下子品牌也不少,但是,长安早就明确了长安启源、深蓝和阿维塔的明星品牌矩阵。更为重要的是,三者基本上做到了齐头并进、资源共享。
以2024年为例,时年深蓝交付新车24.38万辆,与此同时,深蓝汽车从0到40万辆仅用29个月,刷新行业记录。
“数智时代的新答卷”——长安启源,2024年销量也达到了14.63万辆,仅用一年时间便完成了从新生到老手的蜕变。
唯一拖了后腿的是阿维塔,但73606辆的年销量,也实现了同比翻倍。同样,2024年末阿维塔完成超110亿元的C轮融资,CHN老伙伴华为、宁德时代不离不弃。
今年4月23日,长安汽车宣布,新能源“香格里拉”、智能化“北斗天枢”、全球化“海纳百川”三大计划全面提速——这就是长安汽车新能源提速的底气。
更早的布局始于2017年,长安汽车的第一期 “香格里拉” 计划。在长达五年的投入期里,长安投资超过千亿元。2022年,投入进入落地阶段。阿维塔、深蓝汽车和长安启源也是由此成立,而非空中楼阁,三者初生即是数智化品牌,较之同行少走了不少弯路。
与此同时,长安一开始也规划好了品牌的差异化定位:启源面向主流家庭用户,覆盖大众市场;深蓝聚焦追求个性化年轻群体;阿维塔主打高端市场。
目前来看,长安汽车的智电化转型内耗最少,成绩最好。今年前5个月,长安新能源销量35.1万辆,其中启源、深蓝、阿维塔分别为8.2万辆、11.3万辆和4.9万辆。
根据长安汽车披露,今年5月其新能源销量占比已达42%,收入占比超过55%,预计今年新能源销量将超100万辆。
不过,好成绩只是相对的。现在,深蓝和阿维塔依旧处于亏损状态。
今年股东大会上,长安汽车总会计师张德勇就坦承:在投资不减、固定费用不降的情况下,今年深蓝汽车有望达到盈亏平衡;阿维塔还在投入期,实现盈亏平衡难度更大,预计2026年有望达到盈亏平衡。
如此看来,三家汽车央企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