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寻基之旅——从PE到TE,一汽-大众研发的十年蜕变

时间:2019-11-18    马志远

 

一个汽车企业的根基是什么?有人说是产品,但产品从哪里来?答案显而易见。

研发作为汽车企业的根基,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品牌之间产品上的差距根源在于研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汽车企业普遍缺乏有创造力的研发体系,一些自主品牌的研发部门甚至被戏称为“皮尺部”,就连如今稳坐国内销量头把交椅的一汽-大众,之前也被认为是没有研发的。直到此次“寻基之旅-2019一汽-大众研发体系采访”活动,才重建了笔者对一汽-大众研发的认知。

从PE到TE

作为国内最早的合资汽车企业之一,一汽-大众在成立之初主要承担车辆的组装工作,当时唯一跟研发沾边的部门就是成立于1992年的产品工程部(PE),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国产化,包括本土化匹配及零部件认可,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试验验证工作,跟我们现在所说的研发相去甚远。而正是这些试验验证工作,成为了一汽-大众研发的星星之火。

在国产化领域进行了十几年的积累之后,2009年产品工程部(PE)更名为技术开发部(TE),名称变化的背后是工作实质的变化,一汽-大众正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研发领域,到今年正好是十年。而促成这一变化的契机是2008年上市的新宝来。

从新宝来到探岳

新宝来是本次采访中被提及最多的车型,因为它对于一汽-大众研发体系的完善,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在新宝来之前,一汽-大众的“研发”仅限于国产化,从新宝来开始,一汽-大众开始全面进入研发的深水区。

新宝来最早于2004年立项。对于当时不论是经验还是硬件都欠缺的一汽-大众技术开发部来说,大量的研发工作主要依靠德方的支持来完成的,根据当时参与项目的工程师回忆,在第一次样车交付的时候,整车发生的问题多达上千项,“当时所有的问题贴在墙面上的时候一面墙贴不下,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去解决才能最终量产”。大量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核心能力的不足,“新宝来从两大方面分开来讲,一个是设计能力、一个是试验验证能力。设计能力,当时应该说我们具备40%,但试验验证能力我们20%都不到,其余只能交给德国大众来做。”整车耐久性能试验科的工程师印证了这一说法,“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只能进行一些普通公路和开放公路的试验,试验台架少之又少。”

新宝来上市之后的表现我们都知道了,但这个项目更大的价值在于帮助一汽-大众建立了研发领域最为核心的Know-How体系,这其中就包括设计标准和试验验证标准的导入。当然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尤其要获得大众的信任,需要拿出令对方信服的能力,车身开发部部长刘巍表示,“如果说信任的话大众前期肯定也存在一个从不信任到信任的过程,因为我们拿出产品、拿出我们开发出的东西证明了我们的实力。”这样的底气既有数十年国产化的沉淀,更有自身的积极探索。

新宝来项目的成功让后来的一汽-大众主导开发项目慢慢变得顺利成章,这其中就包括探岳项目。2013年,探岳立项,尽管还是合作开发,但这一次,双方角色互换,一汽-大众成为了主导。探岳在开发之初曾确立了包括造型、内饰、操控、功能、舒适性在内的11大项整车特征,技术开发部定义其中7项要做到细分市场的第一,其余4项要进入细分市场的前三,这是一个非常高的产品目标设定。

在经历了概念开发、批量开发包括批量生产准备和试验验证三个主要的阶段,以及13个主要的项目里程碑和控制节点,严格按照大众集团产品诞生流程及标准,历时近5年,技术开发部最终完成了探岳的开发,总计投入超过10亿元,项目人员超过300多人,而在之前新宝来项目时,内饰开发6个人,外饰开发只有3个人。这时再评价一汽-大众的研发能力,“按百分比,现在应该说从结构设计的能力,包括CAD和CAE,我们应该能够达到85%。试验验证能力,我们认为可以达到100%。”

其中车身开发范围的部分一汽-大众已经具备100%的开发能力,如果放在整车上是超过80%的开发能力。去年上市的宝来MQB也是由一汽-大众主导开发。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从新宝来到探岳,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完全不同,对于开发能力的要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驾驶辅助等功能,在新宝来上是没有的,一汽-大众的能力项也在稳步提升。同步提升的还有技术开发部的软硬件水平。

2009年,技术开发部的人员只有600多人,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2,000多人,并建成了造型中心、动力总成中心、车辆安全中心、台架试验中心、试制中心、声学中心、电子兼容试验室、新能源中心在内的众多研发试验硬件,试验设备超过3,000台套,几乎涵盖了从前期开发一直到最后的车型SOP(批量生产)整个开发过程所有硬件需求。今年8月,一汽-大众汽车试验场一期已经投入使用,二期也将于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期也在规划当中。这是目前国内最大、标准最高、试验项目最多的汽车试验场。

2018年10月,探岳正式上市,在一年之后的2019年10月,探岳的月销量超过2.1万辆,一汽-大众的研发能力不仅获得大众的认可,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如今,技术开发部还介入了奥迪车型项目的开发工作,将更多中国用户的需求引入奥迪车型。同时推进的开发项目达60多个,仅2019年实现SOP的项目就有12个,其中就包括捷达品牌的三款新车,VS5在刚刚过去的10月终端销量破万。

从前瞻开发到全价值链本土开发

如果说在新宝来项目时,一汽-大众还是一个跟着老师学习的高中生,那么到了探岳时,一汽-大众已经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学生,不但可以主导研发,还可以进行技术输出,比如目前大众车型上的触控空调控制器,就是由一汽-大众研发,后来被德国大众采用,类似的还有在整车碰撞时试验设备的装夹工具、方法,目前德国大众使用的方式就是由一汽-大众发明的。不仅如此,在包括车联网、自动驾驶及新能源等前瞻性研发领域,一汽-大众也进行了抢先布局。

2014年,在奥迪开发connect车联网服务时,一汽-大众就参与了这一项目,并开发了其中四项中国专有服务,包括限行、违章查询、用户维修保养预约等。2016年在大众品牌车型上,一汽-大众做了一个前瞻的预研,利用创新项目的形式,开发了T-Box,可以实现远程开启发动机、开启空调、开车门、开车窗等控车服务,这就是去年投入营运的摩捷出行的技术保障。

从2016年开始一汽-大众便开始了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在两年的积累提升后,于2018年开发了一台L4级自动驾驶样车,可以在特定区域内实现自动驾驶和代客泊车等功能。随着自动驾驶业务的壮大,一汽-大众成立了自动驾驶项目团队,并在今年开发了L3级拥堵巡航的量产概念项目,这个项目实现可以实现手动、自动变道、近距离加塞等功能。

在新能源领域,一汽-大众的研发布局就更早了。2009年,技术开发部就成立了新能源开发项目组,2011年一汽-大众自主研发的开利电动车就已经通过了国家的准入,并且上了公告。据笔者了解,这是国内第一款由合资企业开发并通过准入公告的电动车。从2009年到2014年,一汽-大众一共完成了5代开利电动车开发工作,尽管这款车最终并没有推向市场,但对于一汽-大众在新能源领域技术和专利的积累意义重大。今年,一汽-大众大众品牌的两款纯电动车型上市,开启了BEV元年,同时还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满足多元化出行需求。

面对汽车新四化浪潮,一汽-大众还推出了“南方战略”——在成都和佛山组建车联网及自动驾驶开发团队,在杭州成立前瞻性造型中心。同时,一汽-大众在德国也有研发技术人员进行同步开发,包括在长春的研发总部,形成了两国六地的研发布局。一汽-大众新技术开发中心(NDC)也于10月28日奠基,落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一汽-大众的研发实力。

一汽-大众技术开发总监 李丹

结合当前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自身特点,技术开发部提出了全价值链本土化研发目标,这一目标也获得了一汽-大众及股东的认可,技术开发总监李丹表示,“全价值链开发能力,包括整车的开发能力要达到100%,创新开发达到80%,实际上就是要覆盖我们未来所有的新技术,而且在开发上提前做好准备,包括新能源、车联网、智能驾驶等,每一年我们都有一个详细的落实方案。”

写在最后

一汽-大众的研发能力能在十年之间实现蜕变,既有大众这个好老师,更得益于自己的勤奋钻研和刻苦好学。有了研发实力作为底气,那么在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纷繁局面时,一汽-大众也就更加坦然。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