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2016,迎来2017。今年汽车行业将有哪些趋势和看点?今年的大事应是去年大势的延续。过去的一年里,汽车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动静不小。在排放法规日趋严格,小排量购置税优惠政策变化,新能源补贴门槛提高,网约车新规出台等众多政策法规影响下……
1、政策经济双重影响,2017年车市增速或将放缓
受宏观经济形势波动、小排量车型购置税优惠政策变化、地方限购政策等因素影响, 2017年汽车市场的增速或将放缓。
2011年到2015年,在国内经济稳步增长的带动下,乘用车市场受刚需推动平稳增长;2016年7月开始,B级车消费增长陡然发力,刚需推动的痕迹愈发明显;小排量购置税优惠政策推动了A级车和小排量SUV的增长,几乎消灭了A0、A00级轿车。2017年宏观经济仍在“L形”的底部,百姓对未来的预期、“排浪式消费”能延续多久?都成为今年车市的不确定因素。并且,7.5%的小排量车型购置税不会对消费者购车与否产生影响,但能够影响购车取向,进而影响行业结构的调整。
同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实施了限购政策。今后,备受拥堵困扰的城市都有实施限购政策的可能,而限行限购的地区都是汽车购买力强劲的市场,《立法法》对这种有悖扩大内需的行为有多大约束力值得关注。此外,现有的限购城市中,购车额度也在逐年递减。以北京为例,从2018年起,小客车指标将继续减少5万,每年变为10万个指标。因此,在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双重影响下,今年汽车市场或较难维持2016年的增长势头。
2、SUV持续火爆,品质决定企业生死
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消费者对SUV车型怀有如此巨大的热情。2016年,无论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还是进口豪华汽车品牌,都推出了SUV车型。
据中汽协统计,2016年SUV市场月销超过1000辆的车型有130多款,2017年预计上市新品超过40款。去年上市的SUV中,中大型七座版数量逐渐增加,尺寸越来越大,轴距越来越长已成趋势。
去年,自主品牌在牢牢占据10万元以下市场的同时,吉利、长安和长城都在发展自己的高端车型,试探进入15万~20万元区间。自主上攻合资车的同时,合资产品也在慢慢下探。一直以来合资企业都在深耕20万~30万元区间的SUV市场,如今正在增大10万~15万元小型SUV的研发投入。预计在今年的SUV市场上,自主与合资对撞力度、范围都将加大,各细分市场的价格大战不可避免。
由于SUV让自主品牌找到了新的盈利点,一些新晋自主品牌干脆不再研发轿车,而是一门心思扑在SUV上,更有甚者靠抄袭模仿知名车型得过且过,这种急功近利的运营模式,使得中国SUV市场中产品品质良莠不齐。随着价格竞争的持续,部分车型的质量问题将逐渐显露,品质差的产品终将被市场淘汰。
品质正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重要因素,中国车市悄然进入了品质时代。
3、车市淘汰赛加剧,自主品牌阵营分化更加明显
当下,优秀的本土车企已进入2.0时代,而无法适应消费升级发展大势的企业终将一个个倒下。消费者用手中的货币投票,演绎着车市的丛林法则。
2016年,长城汽车全年销售107.45万辆,成为唯一没有合资背景而年销量超过百万的乘用车企;吉利汽车销量达到81.32万辆,与2015年的56.19万辆相比,同比增长近五成。以这两家企业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从产品到技术,从品质到服务,从营销到品牌,综合实力都有了实质性提升。2017年,它们将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稳扎稳打继续向上。
然而,即便是在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助推下,一些企业的年销量却仍然在10万辆区间止步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去年,力帆汽车销售10.55万辆,同比下滑20.8%。一汽夏利销售3.68万辆,同比下滑43.5%。由于研发能力不足、技术老旧,导致这些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短、缺乏常年畅销的领军车型。在淘汰赛逐步加剧的2017年,留给它们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谁将成为第一被市场淘汰的车企呢?
4、合资车市场向少数品牌聚拢
随着上汽大众第一个“撞线”200万辆,合资车市场向德系品牌聚拢的态势愈加明显。
2016年,上汽大众实现销售200万辆,成为国内首家并且是唯一一家年销量突破2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目前,无论在豪华品牌领域还是在主流品牌领域,德系车都占据着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份额。
美系车在高端受到德系压制,中端遇到日系强力竞争,低端受到自主品牌的严重冲击。在德系车盘踞的一二线城市,对于家用车的需求已经渐趋饱和,且由于限购政策,美系车在核心城市整体处于守势自不必说;虽说在三四线市场美系车的渠道、服务在近年有了不少进步,但与布局多年的日系和自主品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低端的家用车恰恰又是这个市场的主销产品,因此美系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韩系车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来自于自主品牌,随着自主品牌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韩系引以为傲的高性价比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同时“萨德”问题成为影响了韩系车在华销量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法系车的地位比较尴尬:论行驶品质和豪华感比不过德系,论省心省油和耐用性比不过日系,论配置性价比又不如韩系,论价格又不如自主品牌。因此法系车在合资与自主的大战中,成了“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而核心的问题在于,法系车多年来对品牌经营的疏失。
5、新能源补贴变革,电动车增速放缓
岁末年初,新能源汽车遭遇两大“杀手级调整”。其一,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对产品技术做了严格要求,严防骗补。其二,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目录》,这预示着2016年1~5批、235家、2193款车型都需重新核定后才能销售。
随着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准入和许可的门槛会越来越高,相应的标准会越来越多,对于新能源车的监管也会越来越严。对纯电动汽车制造企业来讲,电池、电机和电控三大部件的核心技术,以及整车集成、轻量化等方面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以最为关键的电池技术为例,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技术储备明显不足,电池组装生产线、电芯等设备和关键部件大部分依靠进口。
自身动力电池技术不过关,又不能依赖日韩电池,加之低速电动车抢占锂电池资源,补贴政策逐年退坡,种种因素的叠加,一批“看重补贴”上马电动汽车的企业或将迅速悄然退出。而“补贴+积分制+碳配额”三种制度结合的方式,也给传统燃油车生产企业带来很大压力。
在过去的一年里,虽然电动车的销量增幅巨大,但由于车辆本身仍存问题、充电桩等服务设施并不完善,以及二手车残值太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消费者真正的购车意愿并没有被培养起来。而人们所看到的销量,实际上是“胡萝卜+大棒”的政策推动所致。
因此,随着国家新能源政策的调整,补贴下降的环境下,2017年电动汽车的增速将会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