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弓余评车:22国经销商签约背后的冷思考

时间:2025-10-09  汽车商务网  弓余评车:

    刷到一条新闻,一家闻所未闻的汽车公司,横空出世,一口气签约22个国家的经销商。照片里,红毯、香槟、各国代表笑容满面,仿佛下一秒就要颠覆全球汽车产业。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汽车行业的观察者,我本能地心头一紧:这场景,太熟悉了。

QQ20250826-051134.jpg

从“PPT造车”到“参数碾压”,从“生态化反”到“全球首发”,中国汽车产业在过去十年里,经历了太多“横空出世”的神话,也见证了太多“瞬间崩塌”的泡沫。今天的这条新闻,再次敲响了警钟:当一家毫无技术积累、制造根基、市场口碑的企业,突然以“国际范儿”的姿态横扫全球市场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欢呼,而是警惕——

一、汽车企业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要被带偏了节奏

汽车产业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特斯拉用了十五年才扭亏为盈,丰田混动技术沉淀了二十年才迎来爆发。而今天,一些企业却试图用“发布会速度”替代“研发周期”,用“营销声量”掩盖“技术短板”。当一家新公司以“签约22国”制造“国际化”幻觉时,真正的车企必须清醒: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各国法规的差异性、售后体系的建立,绝非签几份协议就能解决。盲目跟进“拔苗式出海”,只会消耗自身资源,甚至拖累整个中国车企的海外信誉。战略定力,就是不被对手的“假动作”晃倒,不被资本市场的“鼓点”带乱节奏,坚守自己的技术路线、产品节奏和质量底线。

二、地方也需要谨慎,汽车已经不是好的标的

过去二十年,汽车项目是地方政府的“香饽饽”——产值高、税收大、产业链长,一个整车厂能带动上下游千亿级投资。但时代变了:燃油车市场连续五年负增长,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已现端倪。更关键的是,汽车产业的“门槛”被重新抬高:不再是“有资金就能造车”,而是“有技术才能活”。此时,若地方政府仍被“签约22国”的噱头打动,继续给地、给政策、给资金,很可能重蹈某些汽车的覆辙——厂房建好了,生产线闲置了,土地变成了“工业废墟”。地方政府必须认识到:汽车项目已从“优质资产”变为“高风险投资”,需要更专业的产业研判、更严格的资质审查、更市场化的退出机制。毕竟,今天的“招商政绩”,可能就是明天的“财政包袱”。

三、金融市场需要擦亮眼睛,避免带来的损失

资本是泡沫的“助燃剂”。回想2020年,某车企靠“代工模式”+“生态故事”,市值一度超越宝马、法拉利;2023年,某新势力用“订单数据”撑起千亿估值,最终却因“交付量造假”崩盘。这些案例背后,是金融机构的“集体失语”:券商研报只谈“空间”不谈“风险”,基金路演只讲“市梦率”不讲“市占率”。此次“22国签约”事件,若资本市场再次“无脑”跟进,盲目给“海外订单”高估值,结局可能是:机构高位接盘,散户被“全球化故事”收割,最终留下“一地鸡毛”。金融机构必须建立“汽车产业特殊估值模型”:对“海外订单”要求海关报关单验证,对“技术合作”要求专利清单核查,对“产能规划”要求用电量和社保缴纳记录交叉验证。只有让“造假者”融不到资、“讲故事者”骗不到钱,资本才能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而非泡沫破灭的“放大器”。

四、有关部门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防止越南摩托车悲剧重演

这不是危言耸听。1990年代,中国摩托车企在越南“价格战”内卷:为抢占市场,竞相降价、减配、牺牲质量,最终“中国制造”沦为“低质低价”代名词,越南消费者再次转向日本品牌,中国摩托至今未恢复信誉。如今,新能源汽车出海,若再次出现“无资质企业”以“低价换市场”、“虚假营销抢订单”的乱象,结局可能更惨——毕竟,汽车单价更高、使用周期更长、安全要求更严,一旦爆发“质量门”“售后门”,毁掉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整个“中国新能源车”的海外口碑。有关部门必须尽快行动:建立“新能源汽车出海白名单”制度,对海外签约企业实施“技术资质+产能实力+售后体系”三重审查;联合海关、商会、金融机构,对“海外订单”进行“真实性追溯”,发现造假者列入“永久行业黑名单”;推动建立“中国汽车海外维权基金”,当合规企业遭遇海外恶意诽谤时,提供法律支持,避免“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QQ20250826-051149.jpg

结语:

22国经销商签约,听起来是“中国汽车崛起”的宏大叙事;但剥开华丽外衣,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拔苗助长”的陷阱、“资本造神”的阴谋、“产业空心化”的危机。中国汽车产业走到今天,靠的不是“神话”,而是“千万工程师的通宵达旦”,“供应链企业的锱铢必较”,“一代代技术人的死磕”。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各方保持冷静:企业守住技术底线,地方摆脱“汽车依赖症”,资本回归理性,政策筑牢“防火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越南摩托车悲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重演,让中国车企真正以“技术硬实力”赢得世界尊重,而非以“营销神话”沦为全球笑柄。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