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汽车观察:穿越油电的豪华 藏在“冗余”与“敬畏”中

时间:2025-07-23    管宏业

 一汽奥迪对电动豪华时代的新注解,不止于产品范畴的新范式

20250723_050528_012.jpg

农安汽车测试场的正午,阳光把路面烤得发烫,空气中弥漫着轮胎的焦糊味。这一天长春气温37度,当地人说,这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热的一天。

20250723_050528_014.jpg

真金当然要用火炼。在这个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汽车测试场,藏着严苛的试金石——60公里长的路面,浓缩了16种极端路况:搓板路震得人指尖发麻,比利时路的上下起伏能把人拧成麻花。

当几款竞品车型轮番上场,纷纷现出了底色:麋鹿测试中,轮胎尖叫着仿佛就要甩出去;高频颠簸的搓板路,后排被颠得头晕目眩,狼狈尽显。

奥迪Q6L e-tron的登场,让德系品质与操控有了具象注解。同样的高速变线,车身姿态稳如磐石,quattro四驱系统如精密齿轮般迅速分配扭矩,从变线到回正一气呵成;转到搓板路和比利时路,底盘悬挂像有一双有力的大手托举,即便车轮在连续起伏中上下跳动,但车身依旧韧性十足,没有一丝多余晃动——不比不知道,一比见真章。

20250723_050528_015.jpg

正午的阳光毒辣刺眼,路面蒸腾的热浪模糊了视线,但Q6L e-tron在极端测试中的表现,却像一股清流,让人对百年造车功力有了具象体验——不是纸上谈兵的参数,不是华而不实的堆料,而是在每一次急转、每一次颠簸中,都有一种“尽在掌握”的底气和从容。

这就是“真金”的模样,而加工粹炼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穿越周期的“冗余”与“敬畏”。

01

所谓百炼成金,世人多知火候是关键,却往往忽略了细节:炉膛的洁净度、搅拌时的力度,甚至空气中的湿度,都决定着一块顽石能否蜕变为真金。

Q6L e-tron的细节,体现在烈火淬炼的“冗余”中。

首先是严苛的是测试标准:60g 加速度滑车试验(国标仅 28g,相当于战斗机飞行员最大过载的 9 倍)、150 焦耳动能冲击(1kg 重物从 15 米坠落)、70 秒明火燃烧加 60 秒烘烤火烧测试……9项极限测试用同一块电池完成,历经半年验证仍需功能完好。这种 “以失效为导向” 的测试逻辑,确保电池在极端情况下也能“纹丝不动。

20250723_050528_016.jpg

车身工艺的 “冗余” 同样惊人。在奥迪一汽长春新能源工厂,冲压车间比行业多两道工序,将机盖与翼子板间隙控制在2-3毫米,精度误差±0.3mm,仅为国标的五分之一;焊装车间1000 多台库卡机器人实现94%自动化焊接,5000余个焊点均匀如千层底针脚,车身强度提升 30%……这些不直接产生 “卖点” 的投入,恰恰是车辆长期可靠性的基石。

20250723_050528_017.jpg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在 “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专题中特别指出,该工厂“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在迈向制造强国征程中的新突破”。这种突破,本质是将德国制造的严谨与中国智造的活力深度融合,为全球汽车产业提供了 “合资创新” 的新范式。

02

细观汽车百年发展史,那些能够穿越周期的企业,总是会遵循“冗余哲学”——在可见标准之外,设置更高的边际。

Q6L e-tron碰撞安全的测试体系,更能体现这种哲学。

国标侧碰采用 0.95 吨移动壁障车,奥迪使用重达3吨的车。前不久,一汽奥迪联合中汽研,针对Q6L e-tron进行了货车侧撞加固定柱体夹击的连环碰撞测试,碰撞的能量达到了国标的三倍以上。连环碰撞后,Q6L e-tron车身结构完好,电池组几乎没有变形,低压电正常工作,半隐藏式车门把手的红色应急拉手弹出,车门可以正常打开。

20250723_050528_018.jpg

这一成绩的取得首先源于Q6L e-tron采用了大量的高强度材料,最大抗拉强度达到2150兆帕的超高强度热成型钢,占比超过34%,电池组安装部位超高强度钢覆盖率接近100%。

20250723_050528_019.jpg

出色的用料只是基础,更需要系统设计刚柔匹配。哪里该硬哪里该软,都需要经验和精确的计算。

一汽奥迪销售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形象地比喻,车厂如同一个餐厅,一道米其林级的好菜,需要好的食材,但更需要大师级厨艺。如何把各种不同的钢材组合成最安全的车身,非常考验车厂的能力和经验。优质食材只是基础,烹饪技艺才是米其林的诀窍。

20250723_050528_020.jpg

▲一汽奥迪销售公司执行副总经理 李凤刚

当某网红企业热衷“车规级纸巾盒”,核心部件却采用消费级芯片时,有必要“祛魅”。车规级芯片是指通过了国际标准AEC Q,ISO 26262等系列认证的芯片,而日常用的手机、电脑、智能家居等消费电子产品上,用的是消费级的芯片。二者在工作环境、使用寿命以及安全余量上,有着本质不同。

车规级工作温度要求零下40度到零上150度,而消费级只要0度到70度;消费级普遍设计寿命3-5年,而一台车往往要用到10-15年甚至更久;消费级的缺陷率允许到500ppm,也就是每100万件中允许有500件出现故障,而车位级芯片通常要求低于百万分之一,一个PPM点。

很显然,以芯片为例,车规级相比消费级存在数量级的“冗余”。

副驾娱乐屏的设计,更见对安全的深层理解。面对用户 “边行车边娱乐” 的需求,奥迪没有简单堆砌屏幕,而是研发出双 E-Cell 带隐身模式的副驾屏——车辆行驶时,屏幕自动启动防窥效果,驾驶员视角下画面隐去,既满足副驾娱乐需求,又杜绝注意力分散风险。

20250723_050528_021.jpg

更细节的是,工程师发现夜间屏幕强光可能干扰后视镜视线,特意让隐身模式同步弱化光线反射,这种 “用户未言,我已先行” 的考量,正是百年造车专家的细腻之处。

“客户喜欢什么就提供什么,是对表层需求的讨好;洞察潜在风险并化解,才是对生命的敬畏。” 李凤刚表示,在奥迪的造车理念中,车绝不是快消品,绝不拿用户练手,这也是奥迪作为高合规企业公民带来的价值。

20250723_050528_022.jpg

人汽观察:

在电动车年增超200款的“快时代”,消费者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车型、新概念,难免陷入 乱花迷人眼的困惑。是追逐参数表上的 “算力天花板”,还是轻信 “车规级纸巾盒”?

当行业以“颠覆”制造焦虑时,总有人愿把间隙调至毫厘,把测试做到极致——真正的豪华不在参数表里,而是在“冗余”的过剩中,在对生命的敬畏里。

一汽奥迪 Q6L e-tron 的登场,正是在一场“冗余”与“敬畏”的淬炼中,以超国标碰撞的安全、中德融合的智能、绿色工厂的品质,回应市场喧嚣,推动汽车本质的回归。

这是一汽奥迪对电动豪华时代的新注解,也是不止于产品范畴的新范式。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