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弓余评车:对比测试 一把双刃剑

时间:2025-03-11  汽车商务网  弓余评车

    这几年,有关汽车的对比测试 ,是新闻频出,丑闻频出。前有懂车帝的冬测事件,后有尊界S800的借车事件。

    由此我想到了当年的一段往事。大约是1995年,一家国内轮胎企业找到我(笔者当时在媒体工作,主管汽车版),彼时,国内企业能够生产轿车轮胎的,不超过一巴掌,找我的是其中一家。而能够进入合资车企做整车配套的,好像一个也没有。毕竟,轮胎是一个看着不起眼,恰恰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简单来说,对轮胎的每一个要求都带来矛盾的两面。如轮胎需要耐用,耐用就需要耐磨,长寿命才能体现经济性好,耐磨就需要胎面硬一点,硬,意味着摩擦系数降低,刹车距离增加,安全性降低了。而要轮胎安全性好,胎面需要软一些,摩擦系数增加,但耐用性降低了。如何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要求实现,国际大厂各有各的绝招。所以轮胎既是非常重要的安全件,也是非常重要的舒适件。当时中国的轿车企业都是合资企业,引入国产轮胎配套外资方慎之又慎。

QQ20240729-054136.jpg

    接下这个工作后,我们买了10家企业的轿车规格轮胎(外资7家,国产3家),包括找我们的这家(为方便姑且称之为X吧)。送到中国最权威的检测机构,中国化工研究院检测室。记得当时设计的测试方案是:80公里时速连续10小时,(这种恒速运行,对轮胎的损耗远高于我们实际驾驶的10倍里程。且速度越高,相较于实际运行的损耗越高,F1赛车三个小时左右换胎2--3次就能说明一切)。120公里时速连续10小时,然后,每增加10公里时速,测试1小时。测试开始后,80公里10小时,10个品牌都圆满完成。120公里的10小时测试,第8小时有一家国产品牌败下阵来。也就是说,如果在实际使用中,如果以120公里的时速,连续不停歇的奔跑8小时,这个轮胎大概率会出现问题,当然,在实际使用中,没有人能够连续8小时以120公里的速度狂奔,因为需要加油,需要休息。到了150公里时速,又一家国产轮胎爆胎。180公里,一家国际品牌爆胎,200公里,3家品牌爆胎,包含X企业,230公里,240公里,各有一家国际品牌爆胎。还有两家依然狂奔,260,270,。。。。。。实验室联系我,怎么办,考虑到经费问题,只有停止测试,因为每增加一小时,就需要支付近200元测试费。公布结果时,我们偷巧了一下,只公布8家品牌,而那两家没测试到底的品牌被我们删除。这样,X企业除了领先两家国内同行,还领先一家国际同行,和两家国际同行并列,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最后,我们做了这样总结:X品牌价格相近情况下,质量领先国内两家、国际一家品牌,在质量差不多的前提下,X品牌的价格低于两家国际品牌。在质量比两家国际品牌低一些的前提下,X品牌性价比遥遥领先。也即是说我们以二流的品质,三流的价格,完全可以和一流的品牌扳扳手腕。经此一役,X顺利进入了合资车企的后市场,也就是换胎市场,成为4S店的供应商。后来又花了一段时间,才艰难打进整车配套市场。

    这里想说明得是,我们可以装着看不见那两家优秀企业的产品,不和他们的产品比较,但绝不能睁眼说瞎话,污蔑那两家优秀企业。

那些年,做了很多类似活动,基本没有引起非议,现在总结,我感觉对比测试一定要遵循4条原则:

一、客观

    夸自家的产品,天经地义。贬对手的产品,情有可原。夸,不能无边无际,盲目拔高。贬,不能鸡蛋里挑骨头,更不能恶毒攻击。努力找自己产品的亮点,发扬光大,也要努力找对手产品的缺点,光明正大的说缺点。但绝不能无中生有,恶意制造。

二、公正

    所谓公正,就是出于公心,不仅这么要求自己企业的员工这么做,也需要约束第三方也这么做,要求为自己服务的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签约媒体等,都要公平、公正,言之有据。有些企业不但不阻止第三方的无根据贬低对手的行为,甚至暗中鼓励、资助第三方造谣中伤对手,这是犯罪。

三、公开

    对比测试是一个非常严肃、严谨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引来争议。一般来说,最好的对比测试活动就是公开举行。这也是汽车企业常做的一种活动。比如新车上市,常常安排几辆竞品车辆,让媒体记者对比感受。熟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记者切身体验之后,自然可以用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话说出来。这种对比,谁都无话可说。一旦暗箱操作,那就槽点多多。测试,一定会有很多限定条件,一旦不是公开测试,每一条限定条件都会成为被质疑的疑点。

四、权威

    有些测试并不适合人人参加,或者不适合短时间、集会式搞活动,比如轮胎的对比测试,比如汽车的长测对比。这就需要找到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或者权威的媒体,委托测试。这种测试也是有公信力的。

    总之,对比测试是一项及其严肃、严谨的工作,用得好,可以让消费者直观感受产品的优点,用得不好,不仅对产品推广无益,还会伤及品牌的自身形象。树立形象很难,但毁形象,一个活动就够了。

    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利用对比搞拉踩的事件尤其特出,汽车企业应该勇敢维权,不仅仅针对个人,也要针对一些机构、企业,利用法律手段,打击违法,净化车圈。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