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汽车观察:此时抄底需谨慎

时间:2020-03-16    贾卫中

 美股暴跌,A股坚挺。汽车板块集体上涨,产业投资信心上升……然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薛旭却认为:“中国车市进入平台期,除非有关键性需求,或者性价比极高,一般性收购意义不大。”

此时抄底需谨慎

美股暴跌A股坚挺

本周,美股两次暴跌。美国当地时间3月12日9:36,标普500指数跌幅达到7.02%,触发市场熔断停盘15分钟。这是自本周一以来第二次触发熔断机制,也是美股史上第三次。在美股大幅下跌的影响下,无论是欧洲股市还是亚太股市,都受到了明显的冲击。

当多数人认为A股或将跟随下跌的时候,事实却截然相反。《21世纪经济报道》称:“北京时间3月10日,A股早盘低开后,午后三大股指集体大幅拉升。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1.82%,深证成指涨2.65%,创业板指涨2.66%。值得注意的是,汽车股集体‘沸腾’,3月10日,汽车指数(882221.WI)狂拉210个点,以7299.78点收。”

此时抄底需谨慎

对此,国泰君安策略团队表示:“后市中国市场将走出自己的‘独立日’,中国‘基本盘’和‘资产性价比’均较美国占优,是两者股市脱钩的本质原因。”

然而,汽车板块为何集体上涨?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最高领导人高度关注汽车消费,各地积极落实促进消费政策。2月中旬,习总书记明确指示:“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话音刚落,佛山、广州、湖南等地先后出台相应政策,或将带动更多地区积极响应。

与此同时,多数车企开始复工复产。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3月3日24时,16家重点整车集团主要生产基地开工率已达84.1%,员工复岗率达到66.5%,除重点疫区外,汽车行业企业基本实现复工复产。

尽管疫情还未完全结束,但在多方努力下,中国汽车行情正向积极方面发展。

可否再度海外抄底?

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肆虐,中国汽车有序复工复产。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中国的分量能否进一步加重?

薛旭认为:“如果发达国家没有控制住新冠肺炎蔓延,而疫情在中国得到有效控制,那么世界汽车产业的重心大概率会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一方面,中国社会以效率为导向,生产能力会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进步很快,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大规模应用,智能制造将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

全球汽车度严寒,中国或将先回暖,嗅到了机遇的资本开始蠢蠢欲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汽车成功在海外抄底,现在机会又来了?

此时抄底需谨慎

薛旭指出:“这次跟2008年有很大不同,当年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很大的危机,而欧美发达国家出现了危机。当时,欧美国家的面临市场出清局面,很多弱势汽车零部件企业虽然有技术,但客户单一。如果客户采购出现问题,就会导致零部件企业经营困难,不得不低价出售。同时,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正在成长期,需求旺盛,于是中国车企开始在海外大规模兼并收购。而今,中国市场虽然没有走到顶点,但是进入到了2600~2800万台徘徊的平台期,因此当前不是兼并收购的最佳时机,除非对方确实有中国汽车需要的关键性技术,或者价格特别低,否则一般性生产能力的收购意义不大。”

此时抄底需谨慎

如果扬帆出海收购不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本土企业的关键任务是什么?答案是扎实做好国内市场。薛旭认为:“产业出清是中国汽车发展的大势,弱势品牌将被淘汰,强势品牌仍然面临着世界500强品牌的挑战。如果整个行业下降10%,那么弱势品牌可能下降90%,本来弱势品牌的产品定价就非常低,单位毛利非常有限,在强势品牌降价的背景下,弱势品牌不得不跟随降价,因而完全陷入亏损状态。与此同时,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本来只能消费弱势品牌的产品,在他们看到强势品牌产品降价到自己的正常购买能力范围内,或者自己稍微努力一点,就能够消费强势品牌产品的情况下,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强势品牌的汽车,弱势品牌的产品自然被市场淘汰。”

薛旭意思很清楚,今年是淘汰赛的关键之年,新冠疫情或是压垮弱势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与此同时,中国品牌的头部企业和洋品牌头部企业的暗中“角力”,也会在市场份额上清晰地显现出来。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