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第一周,车企复工是媒体报道的焦点。然而,尽管各级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全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但因为汽车产业链条长,主机厂生产遇到了巨大困难,并且复工之后市场在哪儿?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复工难在哪儿
虽然,车企复工被媒体争相报道,但全面复工困难重重。
《中国汽车报》报道称:“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当前生产节拍和疫情发生前一样,平均每60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吉利汽车》称:“3月1日,陆续出发前往河南、贵州、四川的大巴,将迎接更多员工返回生产一线……”《长城汽车之家》称:“长城汽车全国生产基地积极高效复工复产,受到中央及各地方主流媒体的重点报道。”
然而,疫情尚未结束,车企全面复工任重道远。中汽协表示:“由于疫情还处在关键时期,湖北省内的主机厂只能部分工种远程复工,全面复工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同时,湖北省发布的通知称:“省内各类企业先按不早于3月10日24时前复工。”
并且,即便是已经复工的车企,由于上游各环节复工节奏并不统一,也面临着零部件供给不足的问题,甚至存在供货断点的风险。对此,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派出了156人组成的突击队赴温州支援供应商,助力产业链顺利复工复产。
显然,新冠肺炎全球肆虐,中国各级政府积极出手为车企复工保驾护航,应当点赞。因为复工复产既是保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积极自救的有效方法。
供大于求市场在哪儿
随着车企全面复工,车市供大于求的局面可能加剧。
近日,《一个浙江老板的焦虑:没复工我睡不着,复工了我更睡不着》的文章火了。
文章称:“目前政府出台了很多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这是好事。但是,员工回来越多,我的压力就越大,因为我现在生产的还是去年签的服装订单,再生产一个月就没有了。而我新的订单还不知在哪里飞?我的员工还在陆续回来,作为老板,我又不能说,你们不要来。他们是我的员工,我想帮他们。他们要生活,他们有孩子需要接受教育,他们有房贷需要挣钱去还……可我最终还是那只小小鸟,想飞总也飞不高。”
服装市场不景气,汽车行业又如何?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5.2万台,同比增幅-78.5%,这是20年来车市最大的一次下滑。3月整体乘用车市场批发量预计为122.5万辆,同比2019年3月将下滑36.4%。”
一季度看来是没戏了,二季度会好起来吗?有媒体人认为:“二季度购车需求或将明显增长。”然而,某头部洋品牌的集团经销商负责人告知《选车网》:“我认为市场会有恢复期,大概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上半年市场比较艰难,即便车市回暖也在下半年。”
精准施策解决困难
一方面,整车厂复工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汽车市场遭遇有史以来最大幅度下滑。对此,习总书记明确指示:“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
从1~2月数据看,汽车销量降至冰点,似乎需求极度疲软。然而,在全国范围内,却有几百万人在排队等待购车。根据各地新闻发布的数据统计,全国各地排队购车的人数(含企业、不含上海)共764万人,相当于去年乘用车总销量的36.2%。其中,北京385万人,占全国排队购车人数的50.4%。
地方政府为什么要限制汽车消费?核心的问题是在破解大城市病方面举步维艰。对此,《选车网》总裁管学军建议:“倡导家庭使用微型车,给A00级车以停车免费和不限行的优惠政策,将引发小型车的消费热。以北京为例,北京现有机动车636万辆,如果北京平均车长缩减1米,等于增加了6360公里的道路。如果全国都推行小型化战略,那么不仅全国的城市道路将‘加长’,而且燃油消耗、尾气排放将双双下降。如果再在公交和地铁站点附近修停车场或立体停车库,将私家车和公交系统融为一体,将有效降低私家车的行驶里程,降低道路车辆密度。”
如今,最高层领导对汽车消费的担心溢于言表,银行拿出优惠的贷款想贷给企业……此次疫情让很多消费者认识到,私家车是防止交叉感染最好的交通工具,私家车消费或将出现一波小高潮。面对几方矛盾聚集于一点的僵局,无论从利国还是利民的角度,继续抑制汽车消费需求的负面风险都太大了。因此,取消汽车限购,既是顺天意得民心的大好事,又是体现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好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