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乘用车市场经济指数分析
六月车市反常回暖,但“国五”、“国六”切换严重透支市场,很可能导致“金九银十”爽约,下半年车市进入漫长的沉淀期。
沉淀期中,增长停滞、法规加严,无论是“大肆收割”市场份额的大企业,还是挣扎在淘汰边缘的小品牌,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沉淀期的典型特征
车市进入沉淀期,意味着增长陷入停滞,甚至长期延续负增长的局面。今年,公众消费能力持续下降,8万元以下低端市场消费异常低靡,是车市沉淀期的典型特征。
上半年,公众消费消费能力大降,消费水平大涨。 来自北京正则大成汽车信息咨询中心的统计分析显示,2019年上半年乘用车的市场规模达到16724.1亿元,同比增长-10.9%;正则乘用车市场规模指数(累计)达到580.6 点,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1.3点 ,表明消费能力大幅下降。上半年累积市场销售平均价为16.9万元,比去年提高了0.6 万元;正则乘用车价格指数(累计)为117.3 点,较去年同期上涨了4.1点,标志着消费水平显著上涨。
低端市场消费严重不足,拖累了乘用车市场规模大幅萎缩。高端车需求相对较好,推动市场销售平均价大幅上涨。统计显示,上半年乘用车累计销量为993.3万辆,同比增幅为-14.0%。其中,2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销量为286.7万辆,同比增幅为1.6%,成为支撑市场销售平均价上涨的主要动能;9万~19万元的中端车销量为560.6万辆,同比增幅为-11.3%;8万元以下的低端车销量为146.0万辆,同比增幅为-39.5%,是拖累市场规模萎缩的直接原因。
在市场沉淀期,公众消费向品牌力、产品力强的产品集中,产品力弱、品牌知名度不足的产品正在失去市场。表现为,上半年德系、日系车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部分本土车企销量急速下滑,拖累中国品牌整体市场份额大幅萎缩。
统计显示,上半年,德系、日系车市场份额均超过两成,分别为23.7%和21.9%,同比分别上涨了2.2和3.9个百分点。其中,德系车累计销量为234.7万辆,同比增幅为-5.2%;日系车销量为217.4万辆,同比增幅为4.4%。中系车销量为387.1万辆,同比增幅为-21.1%,市场份额下降至39.0%,市场份额同比下降了3.5个百分点。
原本,经过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车市需要经历沉淀的过程。然而,部分因素或将导致车市沉淀期限被延长。
被延长的沉淀期
市场被提前透支,成为车市沉淀期延长的直接原因。
6月车市着实兴奋了一把,表现为同比降幅收窄,环比销量大增。乘联会数据显示,6月乘用车销量为168.6万辆,同比增幅为-7.9%,环比增幅为9.4%。
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认为,6月的向好表现是特殊原因造成的。“国五”、“国六”切换导致“国五”车型拼命降价,一些人抱着抄底的心态抢在6月底前购车,加上经销商们要为完成半年度考核拿返点,所以大家都在促销。
但是,在长期消费不足的大环境下,提前透支市场或将导致下半年车市进入“消费真空期”。有业内人士认为,5~6月的大规模“国五”清库,将稀释掉7~8月的一部分潜在销量。一旦7~8月市场过于惨淡,“金九银十”想抬头就难了。
与此同时,政策转向使得厂家开启新一轮调整工作,客观上也拉长了市场调整周期。7月9日,工信部发布《“双积分”修正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鼓励发展节能汽车的倾向性非常明显,政策扩大了传统乘用车的范围,将能够燃用醇醚燃料的乘用车纳入传统乘用车范畴。同时,《征求意见稿》规定2021~2023年度,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4%、16%、18%。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不但提高了对纯电动车的技术考核标准,而且将纯电动车的单车积分上线,由原来的5分降低为3.4分,这使得纯电动车的单车积分收益大大降低。
今后,节能、新能源双线作战,企业投入的力度将加大,回报周期或将拉长。应该说,业界对真正节能减排车型的呼声越来越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所以《征求意见稿》体现出鼓励研发节能车型的倾向。政策鼓励下,未来车企将加大节能车型的研发投放力度。同时,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提高,但纯电动车单车积分下降,则意味着企业要投放数量更多、技术指标更高的纯电动车才能达到新政策的要求。
显然,如果说“国五”清库透支了今年的市场,那么法规加严使得未来几年内,企业都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车市沉淀期在无形中被拉长了。
沉淀期延长有利有弊
市场过度透支,车市沉淀期延长,弊端是将导致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退出,企业倒闭将带来人员失业。利好的一面是,部分小企业倒闭给存活下来的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销量前十强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9.01%,同比上涨了1.2个百分点,表明市场在向大企业集中。同时,单月销量5000辆以下的企业数量达到39家,比去年同期多出12家;单月销量在1000辆以下的企业数量为16家,是去年同期的2倍,意味着有更多企业销量大面积下滑,面临退市风险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加。
车市沉淀期漫长,粗放式增长的小企业将会被淘汰,这对于整个企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沉淀期需打持久战
在漫长的市场沉淀期,企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长期看,政府多措并举意在激发市场活力、提振经济发展信心,因而过分看空市场的“悲观论”不可取。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今年中央政府积极推动减税降费和“放管服”改革等多项举措,甚至有可能采取财政、货币“双宽松”的措施。
近期,国际、国内双重因素影响下,“双宽松”再度成为热议话题,中国经济须维持一定增速的观点又被提及。国际方面,美联储降息窗口打开,或将带动全球进入新一轮宽松周期。国内方面,虽然中国经济经历了一季度的短暂复苏,但各项数据从4月开始又逐步趋弱。因此,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呼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辅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中国当前必要的选项。中国应争取一个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否则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等长期问题无从谈起。”
宏观看,“双宽松”能够带来充足的市场流动性,有望改变经济指标下行趋势;从车市看,经济企稳回升后,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提升,有望带动车市复苏。当然,“双宽松”还在讨论层面,未来能否实施是未知数,即便实施也不会对车市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业界仍要做好长期过苦日子的准备。
在沉淀期打持久战要守住根本。有中国品牌负责人认为,中国品牌靠低端车赚快钱的日子过去了,当下认真做好产品、渠道、品牌、客户工作才是根本。他表示:“这几年新的品牌不少,黑马一匹接一匹,但并未出现千里马,问题最终还是出在产品技术质量方面,产品质量稳不住,导致品牌失信,客户快速流失,经销商经营困难……市场下行的环境下,企业之间拼得是体系能力,体系运转越快竞争力就越强。一方面,把产品质量做好,提升服务水平,为渠道减负,把经营成本降低,围绕消费者需求打造有温度的品牌。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区客户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打法,做到有的放矢。”可见,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把业务工作做精、做细、做扎实是持久战中的生存之道。
业内人士认为,车市进入沉淀期的大势难改,过分看空市场的“悲观论”,与期待政策托市的“速胜论”都不可取,而认真研究政策变化,深入分析市场走向,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才能成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