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汽车观察:配件背后的暗战

时间:2018-07-20    管学军

这天,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了一家修理厂,说你的奥迪车脱保了,可以到那里去修,因为那里做保养更便宜。但我依然坚持到4S店去,因为我相信奥迪配件的质量。是做广告吗?不是,是因为我更了解一汽-大众奥迪对配件的要求。

1.jpg

搞国产化,并不是所有的外方都乐意,更不是所有的外方都乐意把标准拿到中国来,因为这涉及到企业的秘密。是否乐意在中国搞国产化,一是决定于企业在中国做的规模有多大,二是决定于该公司的战略眼光。奥迪采用的是,在统一标准下的全球采购,中国是奥迪全球化中的重要一环。尽管第一配套商(参与原车开发的配件供应商)有优先权,只要在同等价位上,有人的品质超过了第一配套商,这家就可以拿到更大的订单,甚至取代第一配套商。换言之,奥迪的标准是透明的。给消费者带来的实惠是,在竞争中配件的价格会越来越低,而且品质至少不会下降;给产业带来的利益是,更多的中国零部件企业可以通过竞争给奥迪配套,提升管理水平,同时为中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jpg

在中国,一汽-大众奥迪的配件品质一直是顶尖的,原因在于,第一,奥迪的标准是全球统一的,因此,国产化零件的质量和国外一样。其次,奥迪有全球统一的品质管控体系——奥迪在全球各地使用,任何地方出现问题后,奥迪都能追踪到哪条生产线、哪班、哪台设备、哪个人生产的这台车。如果问题没有出在主机厂,奥迪同样可以追踪到零部件企业、追踪到最终生产的设备、加工人,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到原因解决了问题还不算,还要将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通报全球所有的配套厂和主机厂,要求所有生产这个零件的厂家都要同步改进。第三,奥迪有严格的试验程序。前年,我们采访奥迪佛山工厂的座椅配套企业,发现这家企业在做奥迪A3座椅上气囊的爆破试验。厂长说,按照奥迪的要求,他们每个批次都要做爆破试验,每次毁掉的不仅仅是气囊,而且座椅也报废了(因为气囊是藏在座椅侧面的)。对于奥迪而言,每个批次的试验带来的是成本的居高不下,但给用户带来的是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jpg

众所周知,奥迪的质量标准是基于欧盟的标准,但实际上,奥迪的标准不仅严于中国标准,更严于欧盟的标准。原因在于,想成为奥迪的配套厂,达到欧盟标准只是最初级的入门条件。因为奥迪每年都给零部件厂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更多的防错、纠错的要求,以及更严的试验要求。其结果是,奥迪零部件生产的标准是全球最严的,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中国企业为奥迪配套后,逐步发展成了跨国公司。

 

4.jpg

福耀玻璃已经是世界顶级玻璃厂,但人们不知道的是,给福耀带来改变的正是奥迪。由于福耀拿到了一汽-大众奥迪的配套资格,按照奥迪的标准为A6L生产玻璃,在此之后,欧洲其他豪华车企也陆续把福耀纳入配套商体系之中。原因就在于,奥迪的标准是全球最顶尖的标准之一。也许,至今有人不认为奥迪是豪华车,但懂得标准的人则不那么认为。

 

5.jpg

像福耀这样,通过将奥迪的标准引入中国并带动行业进步的的例子还有很多。德国的模具是全球最牛的,但奥迪前保险杠的模具是一家中国私营企业造的。为什么说前保险杠?前保险杠看上去就是个塑料件,但因为前保险杠不仅构造复杂,而且薄厚差距巨大。融化的塑料注入模具后,既要保证同时冷却,又要保证冷却后不出现收缩纹,表面还必须光滑,这是个世界级的难题。但正是因为给奥迪配套的要求太高了,为了达到奥迪的备件标准,他们趁金融危机的时候大量采购了欧洲人退货的数控加工中心,从而使公司的生产的实力陡增,制作的注塑模具达到了全球一流标准。曾有德国模具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欧洲某公司说,中国人就那水平,他们给你们看的都是最好的,而实际上他们根本达不到欧洲标准。但这个代表团走入中国公司的车间后发现,道路两旁分列这12台数控加工中心,这种加工中心在欧洲最好的模具厂也只有4台。看过展示中心后,大批欧洲豪华车的订单纷至沓来。因为模具国产化了,保险杠的价格自然降下来了,但质量绝对是世界一流。我们不仅有了一流的产品,更锻炼了一流的队伍,目前该公司模具钳工的平均年龄30出头,而德国同水平模具钳工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0岁了。因此,奥迪配件的国产化以及顶尖的质量标准,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订单,更是未来。

 

6.jpg

的确,不少车主脱保后就不再去4S店了,表面看保养的费用是下降了,但是给车“体检”的项目可能少了,配件的质量就难说了。奥迪配件的质量标准是全球统一的,执行着最高、最严的标准,而且配套厂的零部件只准供给4S店。因为奥迪始终坚持全价值链国产化,不仅带起了一大批中国零部件制造企业,使他们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零部件跨国公司。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汽车保修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使中国的保修业从经验阶段一下提升到科学诊断、保修的阶段,为豪华品牌树立了内涵的标杆。如果没有配套和服务行业的支撑,任何一个豪华品牌都无法立足于市场。人们所见到的竞争,往往看到的是新车配置的多少,是价格的高低,没有看到的是零部件背后的暗战,这个暗战比拼的不仅仅是在中国投入了什么车型,更重要的是战略眼光的比拼。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