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汽车观察:填报高考志愿 “汽车”还是一个好选择吗?

时间:2025-07-01    谢人杰

 当1300万高考生遇见万亿汽车产业,专业选择的动态逻辑与机遇解码。

20250701_051326_018.jpg

高考出分了,高考季到了重头戏环节:择校择专业。今年考生1300多万,虽然小跌,但仍是未来难忘项背的数字。要知道去年出生总人口也不过954万人。

换句话说,高考仍然卷得很。但热度确实不如去年,更不如前10年;前10年不如前20年。

氛围有变的三个可能性

有这么几个可能性,一个是官方主动压热度。炒高考热度,会连带着学区房、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课外班等一系列“放血”支出,增加年轻人的生育焦虑。这和当前“促生”的政策指向相悖。

20250701_051326_019.jpg

另一个是价值观破防。今年大瓜小瓜不断,协和董、耳环黄、哈佛蒋、委培茜,如果找个共同点的话,都指向教育不公。无论潜规则、绕规则、造规则,还是外规则,都是作弊。

这让家长们觉得,即便进了985、211,也就那么回事。

大家对卷不过婆罗门还是有预期的,但现实是卷不过达利特领班。这就让人有点破防,破防的结果就是躺。努力当然还是努力学习考试的,宣扬一考定终身就有点天真了,而天真是眼下的稀缺品质。

第三个,就是认知觉醒。以前家长们受到信息限制,将本科院校和专业选择,等同于职业前景,甚至等同于财富。醒醒,大学里没有一个专业一门课是教你挣钱的,甚至也不教技能,那是研究生阶段的事。本科阶段完成一个通识教育就好。何况,大多数大学的专业,课程本身要么陈旧,要么框架不完善,无法给予像样的职业指导。

20250701_051326_020.jpg

本科教的是什么?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才是傍身技。看到目标、分析条件、整合信息,然后自我训练,达成目标,哪怕“误中副车”也行。形成这个逻辑链,并能执行个七七八八,本科就不白念。

站在这些可能性上,无论哪一条,都没必要就将高考等同于古代科举。这是大家对高考性质认知接近真实的过程,是好事。

决策取决于出发点

这种情况下,专业选择是否还重要?当然重要,这不是精神分裂。学校和专业给不了职业保障,但可以让你沿着这个专业,睁眼看一下需求方,特别是要用动态的眼光看。

现在高考生,2029年毕业。曾经的土木、国际贸易、这两年的计算机都曾经大红大紫,也都从顶峰跌落。能不能东山再起,谁也说不好。即便回头,周期不会太短,当前的高考生是等不了的。即便对于高分考生,“热门”也不是专业选择的唯一出发点。

20250701_051326_021.jpg

最理想的出发点是兴趣。如果能长期从事热爱的方向,还能顺便糊口,绝对是美事。如果热爱的不再热爱了,换个方向再来就是,年轻拥有换赛道的天然权力。

次理想的出发点,是现实主义,即看钱往哪里流。汽车企业仍然是拉动各路资本力量的最终OEM。新势力已经关门,但供应商的投资,比如一些智驾公司、传感器公司、甚至芯片EDA环境开发公司,仍是风投的优选。

如今汽车是工业、科技部门集大成者

都说汽车行业卷的没边了,汽车企业还能去吗?

微信视频号,”一汽-大众凯哥“回答没有任何迟疑,当然能去!

如今,汽车已经成为国家最具牵引力的工业门类。无论就业人口、对其他工业部门的牵引力,还是从“未来价值”上看,都是如此。

20250701_051326_022.jpg

现在10万亿左右的盘子,只是暂时的。5年内大概率会翻倍,这不是靠市场需求翻倍(绝无可能),也不是靠出口量暴增。事实上,中国已经接近出口量阶段性的天花板。未来价值靠两条:海外业务的重资产化,全链出海;更多的前沿和基础技术,在汽车领域实现工程化。

从这一角度看,岂止是汽车工程,几乎所有工业门类,都和汽车能扯上关系,只不过是直接和间接的区别。

如果只看直接,大多数冶金、非金属制造业要被排除。但和电化学、特定金属/非金属材料力学、与耐久和轻量化有关的有机和无机新材料,仍然在汽车的直接辐射范围内。

比如这两年卷的飞起、但尚未商业落地的固态电池。这块电池内的所有材料(以硫化物为例),包括一大堆可能的复合材料,都吸引了众多资本投资(远不只是主机厂和电池厂商)。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与电化学相关的材料科学,都将是资本的宠儿。

20250701_051326_023.jpg

与发动机有关的热力工程、材料学,将退居次席。而稀土和稀有金属有关的材料学,将异军突起,成为第三大材料科学亚门类。

按照同样标准,所有与IT&ICT、微电子(包含电磁兼容等亚专业)、电气工程、光学、电离辐射有关的科学,都仍将是大国角逐的重点。以上这些学科的成果,将直接用于汽车。汽车正成为一个国家尖端科技排第一位的民用方向,超越了航空大专业。

原因很简单,汽车现在的技术含量与诸学科、诸产业的融合量能,超越了其他所有部门,包括以往认为尖端科学的航空和航天部门。不止因为后两者产业规模远不如汽车,还因为他们具有明显的国家政策背景,商业竞争是次要因素。

20250701_051326_024.jpg

只有卷王,才能在汽车业生存。说不让大家卷的,都是卷不过的。这种真刀真枪的对抗,足以催生加速多数技术工程化的步伐。

除了农林牧等,汽车对绝大多数工科门类都是兼容并蓄的,条条大路通罗马。

“通罗马”的小例子

举个小例子。学高能物理专业,和汽车看上去风马牛吧?其实不然,拿下DUV(紫外光光刻机)之后,现在国内多个企业集中力量攻克EUV(深紫外光光刻机)。国家大基金很可能予以支持。而ASML为OEM的方案,是用高功率激光轰击熔融滴落的锡滴,生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的自由电子和离子通过复合过程释放能量,产生EUV光,成为刻蚀晶片的光源,即LPP方案。

国内的方向,据传说为放电产生等离子体方案(DPP),即用高电压放电,使某种气体(大概率是某种惰性气体)电离,生成等离子体。剩下的流程就与ASML趋同了。

20250701_051326_025.jpg

众所周知,美国不卖给中企高性能算力卡,迫使车企为了训练大模型,用人肉背硬盘(内装数据)飞到马来西亚去训练。而训练结果,则形成智驾方案的迭代。

而且,车载Soc,也存在随时被卡脖子的窘境,客观要求必须有自己的高制程产业链。光刻机不是唯一环节,却是需要集中攻克的关键环节。这个时候,还能说高能物理和汽车无关吗?

人才体系决定人才吸引力

汽车企业是OEM,但不是坐等别人送饭上门的OEM。以国内最大的合资汽车企业一汽-大众为例,除了整合能力,自身的研发体系就决定了它需要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实际上,一汽-大众是国内车企最早建立这一体系的车企。

经过多年优化,其人才选拔评测体系、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真脱产、真培训)和外智引进三者结合,形成了一汽-大众自家的数字化团队。这些人,既懂汽车,也懂IT技术,关键是认同一汽-大众的这个组织的聚合力。

20250701_051326_026.jpg

如何认同?很简单,从2020年起,一汽-大众为数字化人才定制职级、薪酬体制,就对标IT行业。让这些自家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享受互联网待遇,但没有互联网特有的内耗和内卷。大家抢着去、抢着干,企业自然能优中选优。

一汽-大众人才体系不玩虚的。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在业内也排在第一阵营。无论从理想主义的高位出发,还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只要是优秀人才、复合型人才,都在一汽-大众当中有用武之地,而且双方缘分不会像高校、互联网行业那样薄情。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双方都能有长久的默契,是稀罕的职场氛围。

20250701_051326_027.jpg

高考报志愿,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报对了赢得一个强有力的开局;不重要的是,不中意可以重开。具备自我策划和执行力的人,干什么都能出彩。人生的可能性,就在这一刻生长出新枝杈。

梦想几乎人人有,关键是执行力。世间的道理往往简单,但做到不易。2025高考季,气氛不同但底层逻辑几乎不变。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