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全价值链“中国化”,金标大众的实践,正提炼出大众在中国转型的方法论。
大众汽车(安徽),现在也经常被大家称为金标大众,是大众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一个新品类。从品牌诞生之初,金标大众便肩负着“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使命。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这一初心逐渐走向落地成果。无论是更紧贴用户需求的产品节奏,还是更灵活高效的定价策略,金标大众正以全价值链的“中国化”实践,书写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又一种可能。
虽然大众第一个喊出“在中国 为中国”,后来几乎所有坚定在华投资的跨国车企,都有类似的表示,以至于这句话不再那么显眼。但从金标大众当前的动作来看,它已经不打折扣地做到这一点,并在本土化的深度和速度上展现出领先优势。
走出“合资式”定价体系
单纯从产品角度,金标大众在去年7月份发布首款车ID. 与众(ID. UNYX),当时虽尚属起步阶段,却已显现出逐步推进“中国化运营”的路径。如今,产品与市场策略同步升级,展现出更强的节奏与信心。
大众汽车(安徽)数字化销售服务有限公司CEO汤廷万在上海车展上表示,金标大众已经迈出了“从0到1”这一步,2025年将迎来“起势之年”。
▲大众汽车(安徽)数字化销售服务有限公司CEO 汤廷万
大众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也表示,“2025年,大众汽车(安徽)会进一步进行产品开发,包括新的车机系统、新的电池包和其他的一些科技装备。2026年将会推出三款新车,包含SUV和轿车,这将让我们有一个可观的产品规模,在市场上不断扩大竞争力。”
▲大众乘用车品牌中国CEO 孟侠
产品阵营的扩充,就能解决势能问题吗?产品只是摆在前面的牌面,底牌则是金标大众,必须全盘“中国化”。这已经是我们第二次提及这个词,中国化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自从2018年到现在,在中国市场上,凡是不按照中国化运营的品牌,都遭受了或大或小的挫折,无一例外。金标大众首款车型ID. 与众,定位为轿跑SUV,略微小众,但市场的现实告诉我们,只要产品力在线,哪怕小众市场,也能做出大势能。为了更快响应市场需求,焕新升级的与众06在上海车展前也推出了“限时一口价”政策,起售价14.99万元。这不仅显著拉近了与用户的心理距离,也体现出金标大众在营销策略上的灵活调整与果断出击。
从品牌角度,大众在中国拥有广泛的知晓度和美誉度。金标大众则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与南北大众有区隔但又紧密关联的独立价值主张。为顺应当前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金标大众正在持续优化其成本结构,为未来构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三角研发”牵动大众汽车(安徽)全链资源
ID. 与众不仅是市场首发,更是大众汽车(安徽)内部价值链协同能力的集中体现。研产销服一体化的打通,为后续产品放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与体系演练。
大众中国的后手,就是充分地在地化。技术上,实现彻头彻尾的本土开发+小鹏赋能。
2023年晚些时候,大众旗下的软件公司CARIAD与地平线建立合资公司酷睿程。地平线不仅提供算力Soc,还提供相应的算法开发工具链。CARIAD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包括未来新车的智驾方案。
韩三楚接手的CARIAD,奉行“ONE TEAM”——即打通门墙,实现跨部门、跨公司合作。简化流程、提升效率,重点提升项目开发能力。这既是明确研发架构,也厘定了项目牵引人力资源的基本组织方式,实际上追求的是“敏捷开发”能力。
而大众中国技术开发的“另一只手”,即2023年5月成立的大众科技(VCTC),重点则放在“CEA”的E-E架构,该架构脱胎于小鹏的EEA架构。CARIAD将配合大众科技完成CEA开发。大众在华三个合资公司(除了捷达),所有架构和平台,都将围绕CEA展开。
此举奠定了大众中国产品技术形态的重心之一。顺便说一句,大众科技是大众中国出资10亿元,在安徽建立的独资研发机构。
就目前来看,酷睿程、CARIAD、大众科技,形成了大众中国和大众汽车(安徽)的“三角研发体系”。
凭借大众汽车(安徽)的投资链、重构的CARIAD和大众科技,大众中国从本土营销、供应链,扩展到研产销服全价值链。这是完整的公司架构,实现了对德国母公司的“断脐”。
而狼堡是推动这一切的根本力量,因为所有的出资和基本构建决策,都来自于狼堡。而且大众中国CEO贝瑞德,不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深大众人”,前一个职务是整个大众乘用车品牌CEO,因此他成为大众中国史上最具权力和决策权的CEO。
这样一来,金标大众的全链资源已真正到位。
同时打出本土化优势和跨国车企优势
如此,量产度超过90%(汤廷万语)的ID. EVO概念车就是本土化战略的丰硕成果,将搭载全新的智能化座舱以及行业前沿的辅助驾驶系统。简单说就是支持高速和城区NOA、全场景泊车,这样一来,短板变长板,大众汽车(安徽)将成为智能化第一梯队品牌。
有人将大众汽车(安徽)组建中国价值链条的战略举动,称为“安徽模式”,或者“合肥模式”。其内核就是通过中国团队主导研发、针对市场基盘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在生产线质量控制和主被动安全的德系品质基础上,快速响应中国市场需求,从而形成德系品质基因+中国创新速度”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汽车(安徽)资产实现了自我造血、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诉求。克服了跨国车企在华业务常见的短板:决策链过长、品牌认知独立重塑需求、与既有品牌、技术资产区隔。这些其实就是大众在中国建立第三家合资企业的初衷。
从这次上海车展来看,金标大众的“含金量”正在上升,而且解决了与另外两家合资企业产品定位区隔问题。在“和而不同”的基调上,找到新平衡点。以前的纠结和拧巴,一扫而光。
金标大众的投资行动,在今年还将持续。渠道上还要加大扩张力度。根据计划,到2025年年底,这一数字将增加至70个城市、120家门店,并深入三线城市。服务体系将进入一个新层次。与新势力相比,大众汽车(安徽)对下沉渠道的投资是相当果断的。
这里面既有对用户基盘的考虑,也有战略上的果断。着眼于长期布局,新势力也必然下沉。只不过下沉渠道在新势力的资源调用排序上比较靠后。和金标大众的资本实力有根本差异。在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同时出击,其实是跨国车企的固有优势,金标大众打出来了。
人汽观察:
金标大众看上去已经适应了中国市场的竞争烈度。通过新研发项目重掌技术主导权和重振技术声望,通过研产供应链本土化突破创新瓶颈(重点仍是夺回主动权),依托生态化运营重建新时代的用户连接。
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开发到产品打造,充分地“中国化”,定价策略也必然将更具竞争力。金标大众的实践,正提炼出大众在中国转型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