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理想汽车似乎遇到了一个接一个的麻烦,质量问题被投诉,新车降价被车主集团维权,理想L9刚上市就褒贬不一……然而,让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先生糟心的是,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理想汽车8月的销量遭遇腰斩。那么问题来了,理想L9能够重演理想ONE的神话吗?
众所周知,李想手中扛把子的车型是理想ONE,但最近宣布即将停产的恰恰是理想ONE。站在经营的角度看,李想是希望理想L9能够接过理想ONE的接力棒,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但是,李想先生或许忽视了市场上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产品的价值属性,产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换言之,将理想L9定位于接近50万元的细分市场,这是李想先生的权利。但是,消费者对该车的使用价值怎么看,这决定了理想L9实际的可交换价值,而且价格越高,消费群越小。有网友说,理想L9和理想ONE没有本质的区别。这话并不完全正确,但对理想L9的销售是有杀伤力的。那么,网友说得对不对,相信将二者对比过的人心中自有道理,而这个道理又由不得李想先生去影响的。
从战略的角度去看李想先生的决策,理想ONE被网友称为“奶爸”车,正是因为“奶爸”这个称号让理想ONE占据了独有的细分市场,圈出了属于自己的蓝海,从而形成了和竞品的差异化竞争关系,销量也因此不断攀升。但是,由于锂电池属于短缺资源,在产业链下游的理想汽车并不具备议价能力,这导致了理想ONE的利润被逐步锂电池蚕食。因此,李想被迫推出理想L9,以提升单车价格,以确保公司的盈利能力。问题在于,理想L9还当“奶爸”吗?和理想ONE的定位区别仅是高级“奶爸”?
有报道说,李想先生在理想L9上市发布会上说,理想L9是“500 万以内最好的家用 SUV ”。若如此,将给理想L9的前景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首先接近50万的定价,意味着理想L9在电动车领域最直接的竞品变成了蔚来ES8(虽然功能定位上不大一样)。ES8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蔚来品牌给公众的认知是智能化领先、产品性能领先、服务领先,理想L9在公众的心目中,哪点认知能够超越蔚来ES8?认知大于事实,这点决定了理想L9的成败。其次,“500万以内”的说法,等于是在说自己是豪华品牌,那么其竞品就是BBA喽?真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够认同这种品牌对应关系。豪华有多种定义维度,而一个最基本的底线就是质量。也许李想先生认为理想L9的品质足够好,但公众心目中对BBA品质的认知已经相对固定,理想L9和BBA对比有胜算吗?公众的评判才是标准。一个新品牌能否与BBA竞争,李想说了不算,公众手中的货币说了算。第三,将理想L9与500万元级的车相提并论,难道理想——一款增程式电动车瞬间从“奶爸”变身奢侈品了?这等于是挑战公众的认知了,天下之难莫过于改变公众对事物既有的认知。
在移动互联网的媒体环境下,新品牌一夜爆红并非不可能,但前提是需要文化、舆论方面的前期铺垫,但理想L9似乎缺了这么一步,还因空气悬架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在网上和自媒体展开了攻防战。如今,理想L9依然很热,但热的方向或许与李想先生预期的不大一样,如此舆情将如何影响理想L9未来销量呢?我们很难想象李想先生在企业战略、战术方面的决策过程,以及决策依据,难道李想先生在演绎《孙子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吗?
事实上,纯电动车生产厂遇到了和理想一样的麻烦——在电池成本持续升高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利润的问题。要么停产止损,要么走高端路线,提高单车利润率。但是高端路线背后的支撑一个是品质,一个是文化,二者是品牌高端化的基础,缺一不可。品质是信誉,品牌文化是溢价能力,如果这二者都没有,那么至少要选择蓝海战略、要有给人出高价买车的理由,如果这个细分市场始终没人做,那么就要想清楚为什么没人做。同时在传播上,尤其要通过移动互联的传播模式,直接激发出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如果还在传播自己的底盘是拷贝XXX的,那么冲击高端绝没希望。
在成本战略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在竞争中的成功已然渺茫,如果差异化战略再有失误,那就不要想未来了。李想能够借助理想L9打出一波新的高潮吗?我们拭目以待,并将李想先生选为本期一周新闻人物。
(图片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