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张智视点:守正与创新 一汽-大众研发之变

时间:2021-10-15    张智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进入深度转型期,中国汽车产业链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拥有超过2000万用户的汽车企业,一汽-大众在开启新局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新与旧、转型与发展的关系?通过笔者实地采访观摩一汽-大众研发体系,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新变化。用一汽-大众总经理潘占福的话说就是“守正创新”,这正是一汽-大众2021年的主基调。

做强研发是企业立足之本

研发作为汽车企业的根基,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一汽-大众在发展中都在强调研发、采购、生产、营销、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组织机构优化等八大体系能力,其中研发体系是重中之重。

在一汽-大众最具神秘感的研发部门——技术开发了解到,从产品工程部到技术开发部;从最初的国产化转化到如今的技术研发, 随着一汽-大众快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依据合资企业的利益诉求及国内市场的实际需要,做强技术开发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要点。“因为我们在中国,更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所以希望将我们对用户的把握转化成生产力,能够改进我们引进的产品。因此一汽-大众必须要有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开发总监于东海说。作为一汽-大众的核心部门,技术开发近年来不断加强研发软硬件的建设,每年投入超过5亿元。新技术开发中心、动力总成中心、新能源中心、车辆安全中心、台架试验中心等行业顶级的研发中心拔地而起,研发硬件设备更是达到5268台套,实现从概念开发到批量开发再到试验验证的研发全过程全覆盖。

QQ截图20211015155711.jpg 

一汽-大众技术开发部总监于东海

在技术开发创新基地,笔者看到,一汽-大众ID新能源车与竞品车拆解后的零件同台陈列,从材料到做工的差别一目了然。创新管理及用户体验科经理王策正介绍:“为了全方位保障车辆电池包的使用安全,一汽-大众新能源车型增加电池包底护板和侧护板。护板壳体重量要比竞品多40公斤,同时采用了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电芯,确保在大幅提升电池包安全性的同时,降低电池增重对续航里程的影响。事实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车企,各项试验标准、特别是跟安全强相关的部分,都要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即便是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一汽-大众也要做到尽善尽美,针对经常困扰用户的扎胎问题,ID.4 Crozz配备先进的自修复轮胎,保证直径小于5毫米的异物无法刺穿,为车辆安全行驶保驾护航。

微信图片_20211008001518.jpg 

一汽-大众汽车试验场

更令笔者震撼的是一汽-大众在长春市农安县巴吉垒镇建成的占地600万平米,国内目前面积最大的综合性汽车试验场,实现100%德国大众认证标准,测试道路超越60公里总里程,具备全系列整车开发试验能力。农安汽车试验场总投资17.4亿元人民币,包括耐久强化试验区、综合性能试验区、耐久交变试验区等六大试验模块。其中,耐久交变试验是大众整车认可体系中最核心的试验,每台车行驶10万公里,相当于用户使用工况下行驶30万公里。一汽-大众任何一款车型投放市场前,都需要在“浓缩”了世界上最恶劣的16种特殊路面的试验场进行耐久强化试验,以及进行超过十万公里的耐久交变试验等诸多试验,该过程模拟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每一种驾驶路况,验证了车辆在特殊工况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确保交给用户的每一款产品都安全可靠。

微信图片_20211008001522.jpg 

一汽-大众汽车试验场

为了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满足法规和安全的要求,保证最好的产品品质,从2009年开始,一汽-大众加大研发投入,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室建设并投入使用,技术开发实力持续增强,由此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开发分工,甚至有部分开发成果能够输入德国大众。

创新研发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在采访中了解到,恰逢2020年是一汽-大众的“创变”之年,为了应对汽车产业的新四化浪潮,技术开发进行了深刻且成功的变革,构建了以9个部为组织基础,以项目管理-协同开发-试验验证-产品工程-中心管控为主线的新研发体系,目标就是让技术开发形成完整的汽车研发职能,助力研发升级,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就一汽-大众2021年如何守正与创新,笔者在技术研发得到了诠释。对技术开发而言,“守正”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是在引进车型上充分考虑并实现用户的需求和期望;第二个是对已经量产的车型进行产品力的持续优化;第三个就是把握行业和双方股东的技术趋势,在技术研究上精准布局。守正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积极进取,扩大优势。“守正”不仅有对传统能源基盘的坚守,还有传统能源车智能上的进化,一汽-大众正在加速智能和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技术开发。

微信图片_20211008001547.jpg

一汽-大众新能源中心

如何在守住传统能源优势的同时顺应新能源发展大势进行创新,一汽-大众有自己的考量——“我们需要在对现状与未来的准确分析研判基础上进行创新”。技术开发在深入调研后认为,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其实到了一个拐点,下一代也就是3至5年之后的新能源车与现在相比,在电池电机、底盘、智能驾驶等技术路线上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创新一定要在看清发展方向之后才有意义。因此技术开发对汽车各专业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性全局性的分析梳理,明确了创新方向。在具体的创新工作上,技术开发一方面要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注重顶层设计,掌握核心技术,避免未来的“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要培养研发人员形成系统化思维,注重深入挖掘技术原理,掌握技术趋势。此外,还要加强与头部高校和供应商的合作,拓展研发视野,储备技术资源,与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

技术开发配图4.jpg 

汽-大众新能源中心

除了硬件投入,人才队伍建设也是部门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长期发展和积淀,今天的技术开发已是一个兵强马壮的强大团队,近2000人的员工中,博士、硕士占到70%以上,平均年龄不到36岁,平均工作年限10年左右,还有近40名来自德国大众的员工,是一支专业过硬并且朝气蓬勃的研发团队。

凭借着雄厚的硬件条件、高素质的队伍和精准的研发布局,一汽-大众技术开发协同德国大众和奥迪,持续向国内用户提供多款高品质汽车。今年一汽-大众向市场投放的5款产品均引起了市场的一致好评,目前有28款车型在并行开发的进程中,2022年将有8款新的产品上市,引发用户广泛期待!

微信图片_20211008001309.jpg

通过采访和参观,笔者惊叹一汽-大众研发体系的变化。经过30年的深耕,一汽-大众已拥有多个重要研发部门,配备了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硬件设施,形成了完整的研发体系。不仅掌握了大众集团完善的产品开发流程和标准,在产品本地化改良、改款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车身完全本土开发,零部件试验被大众和奥迪认可,具备符合德国大众标准的整车本土开发的能力。

事实表明,从最初的1个品牌1款捷达轿车,到现在拥有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30余款车型的庞大矩阵;从年产不足万辆,到现在最高日产量破万辆,连续三年产销量突破200万辆,一汽-大众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技术开发核心竞争力。

结语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体系实力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植根本土30年,一汽-大众逐步建立起生产、研发、质保、人力、财务、采购、企业文化、营销,八大体系,并根据时代发展,创变革新,不断完善。这凝聚成支撑一汽-大众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实力,为企业迈向全新高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开发配图12.jpg

一汽-大众正是在研发、产品、服务等多个维度精耕细作,奠定了一汽-大众如今在国内车市的领军者地位。一汽-大众作为名列前茅的合资汽车企业,长久以来一直保持稳健增长,与其体系能力,诸如研发部门在创新的支撑密不可分。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