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汽车观察:碳博弈隐藏新能源汽车机遇

时间:2021-05-08    贾卫中

 碳博弈隐藏新能源汽车机遇

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车销售47.8万辆,创下有统计以来当期销量最高值,但市占率依旧不足10%,且市面上大部分新能源车型都在亏本销售。

然而,2021主流汽车国际论坛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坚定地指出:“新能源汽车不会是短暂的风口。”他为何如此笃定?

从全局观思考

尽管有汽车大佬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普遍存在投入巨大,产出低于预期”的问题,但中国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坚定不移的。

碳博弈隐藏新能源汽车机遇

减碳,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动力。王侠指出:“2021年,‘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4月16日,在中法德领导人气候视频峰会上,国家最高领导人再次做出了中国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在汽车行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汽车产业实施路线图,环保部也已经要求各地在6月前全面启动碳市场交易。未来,减碳的压力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期推动力。”

碳博弈隐藏新能源汽车机遇

减碳,是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房宁认为:“2030年要‘碳达峰’,2060年要‘碳中和’。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因此必须要指定清晰的路线图体现进步的过程。我们的汽车行业肯定要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开放股比是一个重要措施。开放就是倒逼,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更快一些,在未来15年内为 ‘碳达峰’做出足够的贡献。”

很明显,把汽车股比放开倒逼产业技术升级,以及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不动摇,放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企业负责人自然会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

减碳背后的各国博弈

面对《巴黎气候协定》,特朗普“退群”拜登“入群”,美国为何摇摆不定?中国又为何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减碳目标?

2016年4月22日,美国纽约,17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签署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的范围之内,被盛赞为一个真正的历史性壮举,但特朗普上台后却公开提出“退群”。

碳博弈隐藏新能源汽车机遇

很显然,“碳政治”作为一种新型国际政治已经正式登上了国际舞台,并深刻的影响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国际关系。在减碳问题上,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分歧,而且美国与欧盟也存在矛盾。

专业人士分析称:“自从气候谈判登上国际舞台,欧盟凭借其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高比例的清洁能源,较低的减排成本以及稳固的民众支持,一直在减排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积极,扮演着领导者角色。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则一改奥巴马政府的积极态度,公开‘退群’。”

欧盟推动减碳,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发展。专业人士认为:“碳排放反映在生活中,是用了多少化石能源的问题。化石能源代表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来讲,工业发展水平代表着人民生活水平。对于中国这个有14亿人的人口大国来讲,现阶段如果提高更多人的生活水平,只能依靠消耗化石能源实现。而限制碳排放,要求碳达峰,就是变相限制中国的发展。”

碳博弈隐藏新能源汽车机遇

减碳的背后,是大国的政治博弈。专业人士分析称:“一方面,欧盟的工业社会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人们生活维持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另一方面,欧盟既不产能源,也不把控能源,它们呼吁‘碳中和’对生活没有影响。除了发展中国家外,美国人碳排放量也很大,限制碳排放美国也会很难受。所以欧盟推动低碳,既能对美国造成影响,又能对中国造成影响。因为欧盟很清楚,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国这么大的体量想要发展起来,要么就要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要么就是有人得降级。零和博弈中,碳排放就是发展权。所以欧盟才会提出碳交易,按照巴黎协定,如果未来碳排放变成交易指标,欧盟会有很多富余指标,其他国家想发展但指标不够,就不得不从欧盟购买。从特朗普当年一上台就退出巴黎协定看出来,欧盟积极主导减碳单纯是为了环保吗?或许没那么简单。”

中国迎来新机遇

如果说20世纪的话语权争夺是自由、民主、人权的话,那么,21世纪的话语权争夺就是气候、环保和人类的命运。无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在这场博弈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坦白讲,气候问题是发达国家造成的,发展中国家是受害者。去年12月1日在北京发布的报告《“一带一路”碳市场机制研究》显示,从1751年至今,美国累计碳排放量最大,达3759亿吨;欧盟次之,为2040亿吨。

按理说,不能让发展中国家放弃发展来应对发达国家造成的气候变化。可是,为何中国公开承诺减碳?从汽车产业的角度看,中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碳博弈隐藏新能源汽车机遇

论坛上,意大利投资促进部门驻华代表闻敏分析称:“中国汽车保有量是2.8亿辆,欧盟保有量也是2.8亿辆,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比已经超过了欧洲市场,有将近5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是欧盟的3倍。同时,欧盟的目标是,在2030年达到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最主要的市场导向。另外,欧盟的减碳指标高于中国减碳指标。也就是说,欧盟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必是全球市场最快的。但恰恰欧盟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和供应链没有中国完整。比如说,电池、电机、电控,电磁干扰抑制等等问题欧洲还没有提出策略。所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欧盟是客户与市场,这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而言是最大的机遇。”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多元化发展,本质上是推动能源革命。甲醇或将成为替代石油的能源选项,这将给产业带来新的机遇。据了解,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甲醇生产国,是最大的甲醇消费国,还是甲醇的定价国。同时,中国甲醇汽车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甲醇汽车及相关产业的技术标准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甲醇的介入,是汽车领域开启的真正意义上的低碳能源革命。

《选车网》总裁管学军认为:“‘碳达峰’也好,‘碳中和’也罢,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产业链变革的大格局,结果要体现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从表面看,美欧中三大经济体博弈‘碳达峰’,实质上这背后是各国工业体系的博弈,而甲醇替代石油则为中国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缓冲期。”

(图片来源:互联网)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