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汽车观察:让汽车回归理性声音更响亮

时间:2019-10-10    贾卫中

 新能源补贴退坡,裸泳者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摇旗呐喊的黑嘴们纷纷禁声……恰在此时,多位学者大声疾呼:新能源产业发展亟需回归理性。

让汽车回归理性声音更响亮

回归理性的呼声成主流

汽车行业进入沉淀期,呼吁汽车产业发展回归理性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对于当前电动汽车领域急躁冒进的现象,学者提出理性发展的建议。2019年9月17日,在南京举办的首届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首次提出“三减,两归还”的观点。他指出:“三减是指现有的电动汽车:减电、减重、减电池。两归还。一是把市场准入决定权归还给市场,二是把生产哪一种级别性能的电动汽车产品,投入规模多大的决定权归还给企业。”

让汽车回归理性声音更响亮

对于部分冒进者提出的“禁燃”问题,工信部甲醇汽车试点工作专家组秘书长魏安力认为:“禁售燃油车,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拿出来大家讨论包括辩驳一下,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被一些媒体、企业刻意放大,甚至力主将其推送以形成政府意志和决策,那就不负责任了。后者属于不科学、不理性的做法。不理性就会头脑发热,头脑发热的结果就会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

在魏安力看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环境没有乐观的基础和理由,产能大和销量大不是资本,我们绝不能再犯决策性错误,因为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没有积累、更没有资本了。

重重压力下保持战略定力

面对重重压力,盲目乐观不可取,浮躁心态要不得,汽车行业亟需回归理性,保持战略定力。

外部形势依然严峻,中美贸易摩擦还将长期持续下去,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容忽视。魏安力认为:“美国的极限施压一步紧似一步,去年博鳌论坛,国家提出降低关税、放开股比,释放出极强的信号。关税放开,过去30万元的宝马和奔驰,变成20万元甚至19万元,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将受到极大冲击。然而,在汽车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变革的背景下,有些人还在纯电动、氢能源方向上做选择和漂移,这是严重缺乏战略定力的表现。”

让汽车回归理性声音更响亮

正视当前问题,避免盲目乐观。魏安力表示:“目前,有一批人一直沉醉于盲目地乐观当中,他们认为今天的困难只是暂时现象,中国作为汽车大国未来一定会实现4000万辆,甚至5000万辆的产销量目标。今天,我们还以发达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为基准,推算出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产销目标是不准确的。原因很简单,几天中国百姓出行选择是多样化的。应该把人均汽车保有量,人均高速铁路公里拥有量,人均高速公路公里拥有量,人均海运船舶总运力这些指标综合考量,推算出汽车市场产销目标才有参考价值。”

一句话,中国车市寒冬比某些专家的预期更困难、更严峻。所以在魏安力看来,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做好内在质量调整工作,做好品牌积累才是长久之计。

新能源更要兼顾科学和理性

曾经,纯电动车被寄予厚望,部分人士期待中国通过发展电动汽车,抢占先发优势做大做强成为世界汽车强国。然而,在巨额补贴诱惑下,电动汽车却沦为浑水摸鱼的骗补重灾区。

把电动汽车称为新能源车是指鹿为马。魏安力认为:“不能将纯电动车称之为新能源汽车。纯电动车出现比传统汽车还早50年,当年都没有被我们的祖先定义为新能源车,现在过去了200多年了,反而被称为新能源车,这对于我们后代是严重的误导。”

魏安力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不能依靠补贴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不但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对补贴的依赖性,而且让骗补者有机可乘。他指出:“那些骗补的人只是受到行政处罚,没有受到法律制裁,我个人认为这种处理结果非常不严肃。”显然,涉及巨额的国家财产的骗补,应当有司法介入将当事人绳之以法,否则违法成本过低,会导致此类问题重复发生。

让汽车回归理性声音更响亮

此外,通过补贴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做法很容易被复制,这将导致我们的优势逐渐被超越。今年泰达论坛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表示:“目前,主要汽车发达国家均已推出电动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有些国家甚至照搬了我们这些补贴政策,基本上‘长相’都差不多。”

在补贴刺激下,连续多年高歌猛进的电动汽车产业,在补贴即将退尽的最后半年,连续两个月惊现负增长,充分说明电动汽车的实际市场需求量非常有限。所以,近期学者们借助各大论坛公开发声,实际上都表达了一种诉求:在电动汽车领域,我们过去的冒进是否合适?是不是该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是不是需要脚踏实地、回归初心思考汽车产业发展的意义?

上述一个个问题,都是历经汽车行业几十年的学者们发自内心的呼唤。在车市严冬中,这类呼吁汽车产业回归理性的声音越响亮越好。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