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汽车观察:树品牌切不可“急功近利”

时间:2016-12-05    管学军

        用公关奇招吸引眼球,发动网络“死忠粉”维护品牌,向“上层建筑”要经济效益等急功近利的方法塑造品牌,无异于“走火入魔”,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东风风光580上市发布会邀请到100名“网红”现场直播,创造了新车上市发布会“网红”直播数量之最。

树品牌切不可“急功近利”

        今年以来,汽车企业都在探寻新品上市发布会的新模式。自一汽森雅R7上市首创 “网红”直播后,各车企新品发布会随处可见手里举着自拍杆,嘴里还滔滔不绝讲解的直播 “网红”。而东风风光580上市发布会竟然邀请了100名“网红”现场直播,这一“奇招”可谓“前无古人”。

        传播效果如何呢?东风小康对外宣称有500万人观看了直播,而事实上大多数观众看到的恐怕都是那100张长得如出一辙的 “网红”脸,这些自称为“主播”的“网红”们,大多数时间都把镜头对着自己,留给车和发布会的镜头寥寥无几。新车上市,最值得传播的内容是新车外形和配置参数价格。但这恰恰是网络主播们最不在行的部分,因而做不到充分展示,不过这似乎并未影响风光580热销。

        截至到10月底,风光580已累计销售5.4万辆,占东风小康整体销量19.22万辆的四分之一强。风光580为什么热销呢?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等东风小康的主营市场,消费者或许看不到100位“网红”的现场直播,不了解“东风小康”品牌,却很清楚7.29万元虽然买不到宝骏560,但可以买到一款外观新颖的7座紧凑型SUV风光580。所以,风光580成为“爆款”车型靠得是其超高的性价比,而并非100位“网红”通过吸引眼球的直播促进了销量增长,提高了东风小康的品牌认知。

        因此,“关注力”不等同于“品牌力”,品牌的塑造是通过长期提升产品品质,运用市场经营管理手段,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公关人员和媒体从业者的工作是在此基础上适度放大并传播出去。而过于强调公关传播的“奇谋立足”,甚至希望品牌能够“朝立夕得”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了?品牌的塑造,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保持调性,更需要有工匠精神。在把握主调的基础上,抓住每个社会关注的敏感点进行实施传播,以水滴石穿的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品牌精神内涵变成符号。

树品牌切不可“急功近利”

        如果把企业运用非常的公关手段打造品牌看作是“顶层设计”,那么通过“粉丝”维护品牌形象则属于“群众路线”。然而,类似用“迪粉”屡屡打压比亚迪的竞争对手,攻击提出真知灼见的媒体,则无异于通过“网络水军”塑造品牌的负面典型。

        据悉,2013年9月,比亚迪召开技术发布会,特别邀请了10多个核心“迪粉”到现场,由此“迪粉”正式被比亚迪官方“接纳”。此后,在比亚迪内部还设立专门部门,以及开通了一个APP“迪粉汇”,专门用来对接“迪粉”。

        王传福对于“迪粉”相当重视,而且不止一次在内部会议上重申,发展和管理好“迪粉”是比亚迪的长期战略。2015年1月20日,在王传福授意下,比亚迪还召开了首届“迪粉大会”,热烈的会场氛围感动得王传福热泪盈眶。其实,按照粉丝经济的原理去思考,如果粉丝的力量用好了,无疑有助于品牌的培养和发展;如果劲用反了,效果一定适得其反。

        如今,“迪粉”已经成为比亚迪品牌最强有力的保护者,有人甚至称其为“比亚迪的第二销售军团”。但在今年前十个月比亚迪F3、S7、速锐等多款传统动力汽车销量下滑百分比高达两位数,靠补贴支撑的新能源车,销量此起彼伏,亦无法挽回其乘用车进入下行通道的时候,“迪粉”表明看是维护了比亚迪品牌,但实际上是捧杀了比亚迪。

树品牌切不可“急功近利”

        “迪粉”覆盖面广、活跃度超高,攻击力超强。凡是涉及到比亚迪的新闻,尤其是和主要竞争对手产品对比的新闻,“迪粉”往往会特别兴奋,一拥而上,攻击、谩骂,网曝手段不所不用其极,使得汽车圈的多数媒体人都谈“迪粉”而色变,对其“敬而远之”。如此负面的“粉丝效应”,又怎能促进品牌正向成长壮大?

        品牌不能独立于企业经营之外,更是紧紧依存于产品之上,比亚迪销量下滑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其质量水准没有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整体品质和价格没有形成对应关系。今年9月浦东车展上售价高达二十几万元的比亚迪唐,外观漆面喷涂竟然有明显色差。在产品质量有缺陷的情况下,试图把互联网工具当作“四两拨千斤”的传播神器,以海量“迪粉”的同质化传播追求广泛传播的效果,实现短期塑造比亚迪品牌的目的。但实际上,他们偏离了品牌传播与塑造的基本规律与路径,一步步滑向“走火入魔”的深渊。

        如果说高质量的产品属于企业的“物质基础”,那么传递企业精神和文化的品牌建设就是“上层建筑”。在“物质基础”都不牢固的情况下,一些车企就急于向“上层建筑”要效益,对公关和创意团队施压,甚至三年换一家代理,两年换一家公司。倘若公关和创意团队对企业认识不深刻,仅仅靠一两个灵光乍现的“点子”就能把品牌竖立起来了?

        在复杂的商业社会,品牌是企业未来发展最具价值的资产,但这份资产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正如淘金者在大海边的堆积如山的沙粒中,用沙漏不断寻找金子一样,需要坚持不懈地付出汗水与时间。“出奇谋”、“用水军”、向“上层建筑”要经济效益等急功近利地树立品牌的做法,不亚于走火入魔,最终将导致品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品牌定位要与产品定位相适应,更要与目标市场的消费层次相适应,并随着消费水平的增长而逐步提升。而一旦将品牌的调性做歪了,再想拉回来就太难太难了。

      汽车商务网来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图片内容和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